江南大学的胥传来教授团队最近研发出了一种手性颗粒,有望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衰老》上,该研究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胥传来告诉记者,此次,团队基于手性原理,研制出一种新型左手性颗粒,让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实验小鼠服用该型颗粒三个月后,小鼠的行为学表现明显改善,说明其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服药小鼠的神经炎症因子减少了近九成,这一结果表明,左手性颗粒能够通过减少神经炎症来保护脑细胞,从而提高小鼠的认知能力。这种颗粒的研制将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带来一种全新的局面,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的贡献。
研究人员将服药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其他患病小鼠的肠道中,发现受体小鼠的认知能力也有所恢复。多学科综合分析的结果显示,小鼠服用该型颗粒后,血清中的吲哚乙酸含量大幅提升。
据论文通讯作者、江南大学教授匡华介绍,团队研究发现,新型左手性颗粒经口服进入小鼠肠道后,能够调节肠道中的益生菌,促进色氨酸代谢为吲哚乙酸。
“我们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又证实了吲哚乙酸能够穿越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改善脑部免疫微环境,抑制神经炎症,从而修复神经元功能。”匡华说。
胥传来表示,目前尚未有药物能够完全治愈阿尔茨海默症。因此,团队尝试基于手性原理干预肠道菌群,希望为治疗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