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若想在浦东寻觅一处充满生活气息的区域,周家渡无疑是热门之选。这里曾是早期市区居民搬迁后的聚居区,昌里路和齐河路则承担了热闹非凡的早市和夜市的角色。

周浦地区同样有望获得提名。虽然它位于中心城区之外,但这里热闹的商业街区每日都吸引了周边数万居民前来购物,堪称“小上海”的称号实至名归。

沪东新村地区,对于外界而言,知名度或许并不高。沪东新村街道之所以得名,源于当年老工人新村的建设。老工人新村之所以能形成规模,是因为当时沪东船厂的工人大量聚集于此。然而,随着船厂的搬迁,大部分老工人也已迁出,但令人意外的是,这里的社区商业却依然保持着热闹非凡的景象。

就拿直接服务沪东新村街道居民的文峰广场来说吧,开了20多年经久不衰。去年上半年,商场客流量同步又涨了30%。今年推出的4天快闪“面包节”活动,也引出了30%以上的客流增量。

有人说“线下消费不行了”,“社区商业卷不动了”,但总有人能逆风坚挺,背后的门道或许值得借鉴。

社区商业体,是上海今天重要的商业形态。它的辐射半径虽有限,但客流量、客户粘性却未必差。

不过,这些年社区商业的确是越来越难做了。一方面,老的社区商业体设施陈旧了,有的人家几度转手,也有引进大的商业公司托管运营的;另一方面,过去20多年间上海很多区域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社区商业体感到苦恼,不知道消费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不过,“社区并不是没人了。”沪东新村街道沪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文亮,一边指着这些存在了六七十年的老房子,一边说:原先沪一、沪二、沪新几个居民区住的全是船厂老职工,加起来有上万人。后来随着船厂搬迁,老房易手,还有不少年轻人租过来,现在这里住的与老船厂有关的人(老工人或后代),也就20%吧,但总户数并没有明显减少。”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位于几个社区交汇处的沪东路,曾经被亲切地戏称为“上海路”。这里几乎可以看作是沪东地区的商业中心,无论是购物、餐饮还是居住,只需沿着这条路走,就能满足各种需求。如今的“上海路”依旧保持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沿着街道漫步,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新鲜瓜果、蔬菜、海鲜,甚至是来自乡间的土特产和山货。然而,与此同时,健身房、理发店、奶茶店、咖啡馆等新兴业态也在逐渐取代着过去的传统商业形态,为这条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