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七轮赛事圆满落幕,其中不乏榜首争夺、南哥争霸以及笔画守护等精彩对决,引发了众多热议。此外,十三座城市的文旅支持活动也以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广泛关注。
“苏超”之所以如此火爆,原因或许不仅仅局限于足球本身,更深层次的魅力其实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最初,它凭借“散装江苏”等网络文化梗迅速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这些梗不仅逗乐了网友,也成为了传播江苏文化的一种独特方式。随着比赛的深入进行,各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被挖掘和展示,使得“苏超”不再仅仅是足球赛事,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就像一块多棱镜,苏超折射出了从火爆赛事到文化现象的丰富轨迹。它不仅展示了足球比赛的激情与活力,更像是放大镜,将江苏深厚的文化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历史古迹到现代艺术,从传统工艺到地方美食,苏超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更多人通过足球这一窗口,深入了解和喜爱江苏的文化,从而使得文旅消费市场不断升温,文化自信也愈发坚定。
第七轮开赛前,一条“苏东坡在徐州为官、终老常州”的旧事,加上“季札挂剑”的典故,因常州对战徐州而刷屏。网友笑称“看一场球,补一堂历史课”。
足球“德比”指的是同城或近邻对峙,在江苏,球场之外城市文化的亮相也是重头戏。
一句“淮扬菜正统之争”,扬州和淮安这两大淮扬菜源头同亮身段,一碗狮子头、一份软兜长鱼,赛的是“味”;一声“楚汉争霸”,徐州汉文化、宿迁的“项王故里”,争的是“雄”;一场赛诗大会、几封“书信”往来,较量的是谁的诗词最多,谁的绝句更绝,比的是“才”。
球场上,徐州的球衣融入楚汉战甲元素,南京的队徽是辟邪神兽,苏州让江南“四大才子”与啦啦操队友同舞,淮安、连云港不约而同请来了西游“天团”;球场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也接住了这波流量,香包、剪纸、团扇、泥塑……各类非遗产品通过与“苏超”元素结合,收获新“粉丝”。
在“苏超”的聚光灯下,文化之美呈现出更多维度的光彩:南京云锦博物馆为吉祥物“豚宝”量身定制云锦“娃娃衣”,巧妙提取云锦麒麟纹样,打造出“麒开得胜”“麟门一脚”潮玩挂件,这是匠心与足球相融的精致之美;泰州观众头戴穆桂英头饰,镇江观众身着汉服挥动衣袖,这是人们对地域文化认同的自信之美;而面对常州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全场响起的“常州进一个”加油声,则是永不放弃的拼搏之美。
哨声一响,球场上你来我往,攻防转换;哨声一落,整座城仍在“加时”。在江苏,90分钟的足球赛被延展成了24、48、72小时目的地之旅,一张球票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在淮安的球迷驿站,一场美食盛宴正热烈展开,那里摆满了诱人的小龙虾和钦工肉圆,而球迷们手中的票根更是直接变身成了美食的入场券。与此同时,盐城巧妙地将黄海湿地的观鸟体验与足球赛事相结合,推出了2万份“观鸟+观赛”的套餐产品,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被抢购一空。而在恐龙园,工作人员仅用18天时间赶制出了“盐水鸭×恐龙妹妹”的联名玩偶,预售三天内订单量便突破了万单。为了迎接球迷,恐龙人俱乐部酒店也进行了特别布置,推出了“赛事房”,内设足球主题布景、赛事直播服务,并提供免费接驳服务。在这样的精心准备下,主场比赛日酒店客房连续满房,园区的二次消费也因此顺势上涨了约一成。一张门票,不仅带来了观赛的快乐,更带动了从看台到餐厅、从酒店到电商的全方位消费闭环。
“苏超”赛事凭借其一次又一次精准的长传策略,巧妙地将人流、物流、资金流引入文旅领域,如同将球精准踢入“球门”。据统计,在第五、六轮比赛中,每轮的现场观众人数均超过了18万,这一现象极大地推动了省内景区的预订量,同比增长达到了惊人的305%。特别是在南京与苏州的对战中,不仅当日创下了60396人的上座纪录,而且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共有218.1万游客涌入各类景区,使得南京全市的文旅消费总额达到了27.2亿元,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