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来,华泾地区这片宽度达百米的外环林带,始终扮演着城市与郊区之间柔性的缓冲角色,承担着至关重要的生态隔离防护任务。昔日的小树苗已茁壮成长,密布成一片片浓密的森林,而外环两侧的乡野之地也“蜕变”成了繁华的闹市。刘芳的目光中充满了对这片“防护林”的期盼,她渴望这里能拥有更多的休闲游憩空间,让市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绿洲。
不久,这一愿景得以实现,涵盖了从老沪闵路至长华路段的外环林带,总计约30万平方米的区域被纳入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的整体规划之中,并计划于今年全面对外开放。
作为上海第1000座公园,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见证上海迈入“千园之城”新阶段。
达成“千园之城”,但上海未放缓脚步,早在2021年,更长远宏大的目标就已设定:到2035年,上海公园力争达到2000座。
1868年,外滩公共花园(今黄浦公园)建成,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园林的城市。
从一座到千座,上海用了一个半世纪。而下一个“千座”,上海想只用十年。
如此“只争朝夕”,有人不理解,但这恰恰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温度”所在:渴望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门口”附近公平享受优质的生态福利。
这一用意,落实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具体目标:到2035年,力争实现全市开发边界内300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力争达到13平方米以上。
城市公园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为工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城市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尤其满足了普通城市居民暂时摆脱恶劣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至今,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公园最重要的功能。
在这一维度上,公园就是上海的生态“基石”。公园越多,“绿色家底”越厚,城市韧性越足。
它们能够降温增湿、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蓄滞雨水。和平公园改造时,新增8700立方米临时滞蓄空间,吸收、过滤周边约36公顷区域超过管渠排水能力的雨水。
公园还是破碎化生境的“黏合剂”。上世纪初一度在上海消失的獐,在华夏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崇明明珠湖公园等地“回归”,繁衍生息。
在公园里亲近自然20分钟,就能显著提升幸福感、缓解压力,这种“20分钟公园理论”在社交媒体和都市人群中传播。
姜华带着一杯咖啡来到虹桥公园,享受了一段被自然绿意环绕的午休时光。这段宁静的休息时光激发了他在科创企业工作的灵感,他感慨道:“这里的公园真是奇妙,它不仅让人心情舒畅,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甚至促成合作机会。”
卓越人才倾向于在顶级环境中寻求职业与居住,"千园之城"培育了适宜的土壤,促使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融合的种子得以茁壮成长,这恰恰是上海吸引并保留全球顶尖人才的关键优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