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20日,该区域占地65公顷的南区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经过7年精心打造的世博文化公园已全面投入使用。
世博文化公园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份“民生礼包”。它更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对于公共空间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与强调。通过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世博文化公园旨在激发人们对空间的塑造、参与和分享的热情,促使民众主动参与到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中来。这不仅是对世博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理念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在这一点上,“双子山”就是市民充分参与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典范。
2017年,上海公开向社会征集世博文化公园设计建设意见,经过为期近2个月的意见征集,2.24万名上海市民各自描绘了他们对世博文化公园的初步设想。
当时,以上钢三厂退休职工为代表的一些市民提出,想在园内建山,在山顶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以及世博场馆等上海世博会的宝贵遗存。
7年后,攻克了多项技术难点的“双子山”拔地而起,展现了上海“开门办公园”的决心。从以前的“钢渣山”到现在的“双子山”,上钢三厂退休职工吴正江感到十分自豪:“这里太符合上海人想要的山的样子了。”
将视线转到浦江另一侧的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
“我总被问起,这里的游戏景观装置为何是昆虫主题。”上海市政总院景观院项目主创设计师贺文雨揭开谜底:这都是华泾镇孩子们的主意,设计方多次去公园周边社区、学校征集意见,有热爱昆虫的孩子提出,能不能把游艺设施做成昆虫的样子。
这恰好与公园拥有的自然财富相得益彰。据上海植物园生物多样性研究小组的调查报告揭示,在改造之前,该地已记录到55种传粉昆虫,这一数量远超上海其他面积相仿的公园。
“蚕儿乐园”、“千足虫”休闲椅、“竹节虫”吊床、“刺蛾茧”探险隧道等设施,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还在无形中讲述着当地居民的故事,成为上海推动全社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