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 > 新闻详情

九龙魁多镇:守护七万株古茶树,非遗“绒巴茶”带动集体经济破百万

发布时间:2025-11-02 07:32 来源:乐知生活在线

在四川省甘孜州的九龙县魁多镇,一个深秋的清晨,海拔2000多米的茶山上,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在这片静谧的山巅,一座雕塑静静地矗立着——它以一双手轻轻捧起三片茶叶,指尖的方向延伸至远处的山巅。村民们分享说,当傍晚时分从远处望去,常常能够目睹群山之上日月同辉的壮丽景象。而这三片茶叶,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寓意着汉族、藏族、彝族三个民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共同守护并传承着茶叶产业的辉煌。

“我家目前种有14亩茶叶,还有几棵老茶树。”茶农向龙刚说,当地人对茶叶感情深厚,世世代代都种茶。他身后的茶丛间,几株树干粗壮的古茶树挂着蓝色标牌,记载着树龄等信息。魁多镇党委书记秦秀珍介绍,当地茶树多为灌木,需通过根系、寄生物等情况判断树龄,经专家判断,全镇100年以上的老茶树有14.7万株,其中300年以上的有7.8万株,500年以上的有5.3万株。

魁多镇的茶香,早在茶马古道时期就飘向远方。秦秀珍说,这里曾是“南通云南必经之大道”,九冕线(九龙至冕宁)作为茶马古道重要支线,曾见证“里伍卖茶、江郎易马”的热闹场景。过去,商人们背着茶包、赶着骡马,沿着雅砻江边的山道穿梭,将魁多镇的绒巴茶运往各地。

而被列为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绒巴茶,从原料选择到制作工艺都藏着独特智慧。每年冬季制作绒巴茶时,茶杆不会被丢弃,而是与茶叶一同参与加工,辅助降低氟含量,避免损伤牙齿。茶花煮出的水,也会加入茶叶制作中,赋予茶叶特殊的清香。煮茶的灶头更是极具特色,由彝族的火塘、汉族的土灶、藏族的三锅庄组成。

绒巴茶的传承之路曾一度坎坷。秦秀珍回忆,九龙县境内曾仅有魁多镇村民泽翁拉姆掌握完整工艺。泽翁拉姆生于1953年,家人世代居住在百年古茶园畔,受祖辈影响,幼年便随父亲学习制茶。为保护这门老手艺,魁多镇不仅建起绒巴茶非遗工坊,还将工坊作为传习所,让泽翁拉姆等传承人带徒制茶。

在绒巴茶非遗工坊的展示架上,绒巴茶的包装兼具传统与创新,既有牛皮纸袋这种传统样式,也有优化设计后的精品包装。秦秀珍说,这是当地百姓的“守正创新”,即便一直需要手工制作的绒巴茶,也会开始尝试进行工业化生产。

魁多镇的茶树,不仅能用于制作绒巴茶,还能产出备受好评的红茶。“我们现在的茶叶产品以红茶为主,可以泡15泡左右。通过工艺改良和品种培育,已形成红茶、绿茶、白茶等多品类布局。”秦秀珍笑着说,魁多茶常收到的评价是“能喝到阳光的味道”。

魁多镇的茶叶产业在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边销茶”传统基础上,如今正迎来崭新的发展篇章。秦秀珍女士介绍,随着时代的进步,魁多镇的茶叶品种不断丰富,从传统的“边销茶”演变到如今的“多品类金叶子”,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全镇的茶园面积已扩大至5300亩,不仅建成了四川省三星级农业园区,还成为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2022年,魁多镇迈出了关键一步,成立了九龙县云上天乡农业发展公司。这家公司由全镇的1637户家庭,共计5250名村民完全控股,标志着集体经济在魁多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了2024年,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九龙县云上天乡农业发展公司成功带动了3家茶企,使得年销售额突破了2200万元,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了110万元。这一系列的成绩,不仅为魁多镇的茶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夕阳西下,泽翁拉姆坐在自家木桌前,细心地将新鲜压制好的茶饼一个个放入她精心改良的包装之中。随着最后一个茶饼的妥善安置,她轻轻取出专属于自己的印章,稳稳地盖在包装的一角。而在不远处,茶山的轮廓愈发清晰,那里,单轨小火车正装满了茶农们辛勤采摘的鲜嫩茶叶,缓缓地行驶在山间。火车上金属轨道与木质茶筐的碰撞声,在这宁静的傍晚时分,似乎与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铃铛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跨越时空的界限,悄然共鸣。

责任编辑: admin
时间:2025-11-02 07:32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网站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网站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V X 18731251601)
相关推荐
兰州在线,兰州资讯网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