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于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员魏江善正向游客们展示道:“今年我们新发现了凤头雀莺,目前我们这里的鸟类种类已从最初的58种增长至超过80种。”湖面碧波荡漾,透明度极高,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绿意盎然,而飞翔的鸟儿不时掠过湖面,带起层层波纹。

兰州新区积极创新生态治理方式,采纳了“双线并进”的生态治理策略,大力推广“生态修复+”的全方位综合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将生态治理与现代农业、高品质林草种植以及城镇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新区已成功建成百花公园、文曲湖公园、临港花海等11个城市公园以及众多口袋绿地,新增城区绿化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显著提升,从原来的5%飞跃至36%,形成了湿地、绿廊、花海相互贯通的生态格局,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如今的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3%以上,六项主要指标全部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不仅成为周边城市居民避暑游玩的首选地,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安家,人口已从不足5万,增至72万。

从“风吹沙石跑”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新城,兰州新区用13年的坚守,在黄土高原上绘就了一幅动人的绿色画卷。

主干道上,无人驾驶巴士平稳驶过十字路口,车载传感器实时扫描路况;工厂里,焊接机器人正以毫米级精度完成作业,机械臂末端的火花规律闪烁;餐厅内,送餐机器人循着二维码,将热菜稳稳送到食客桌前;智能温室里,传感器监测着土壤湿度,自动触发灌溉系统……

13年间,智能化浪潮已渗透到这座新城的每一个角落,从人工操作的传统模式到万物互联的智能管理,兰州新区正以数字为笔,勾勒出智慧城市的鲜活图景。

在大数据产业园的指挥中心,一块巨型屏幕实时跳动着城市脉搏:交通流量热力图、政务服务办理进度、企业能耗监测数据……这里是城市的数字大脑,每天处理着大量信息。

城市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感知,更深远的变革发生在数据要素领域。2月1日,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内,“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与“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创新场景实验室”同时揭牌。在可信数据空间的安全屏障下,政务数据与企业数据首次实现“可用不可见”的跨域流通。

过去,各个部门的数据犹如孤岛般独立存在,而现在,借助加密技术的保障,这些数据如同置身于“安全保险箱”中,得以顺畅流动。产业园的负责人在指向那块显示实时数据流通情况的看板时如此表述。

从人工抄写台账的繁琐到数据自动归集的便捷,从现场排队办事的漫长到云端一键审批的迅速,从依赖经验决策的局限到算法预警的精准,兰州新区的“智之变”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迭代,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革新。随着数据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生产要素,智能工具的普及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座蓬勃发展的新城正以更加轻盈、高效的姿态,疾驰在数字化时代的广阔赛道上,引领着未来发展的潮流。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