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张掖地区,一场全方位的农村综合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从对玉米制种基地实施竞争性资源分配,到推动村级集体企业向公司化模式转型,再到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及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的试点工作,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正逐步革新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并深刻影响着农民的日常生活。

张掖被誉为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地。伴随着种子产业迅猛增长,基地间无序竞争加剧、优秀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日益明显。

为全面提升要素品质和优化配置效率,张掖市深入研究和制定了基地的竞争性配置办法。该办法在制定过程中,全面考量了企业的综合实力、产业带动能力、经营业绩以及企业信用等关键要素。遵循核实计划、企业申报、资格审查、组织评审、结果公示以及合同签订等严格程序,确保每一步的推进都符合规范要求。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张掖市每年可实现100万亩以上优质基地的竞争性配置,从而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往遇上行情好的‘大年’,制种公司早就‘挤破头’了,甚至有些小企业会非理性抬价。现在,县里推行基地资源市场化竞争性配置,好基地配置给到好企业,避免了一场‘抢地纷争’。”临泽县壕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德军说。

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的实行,推动制种面积、产量、单产实现“三连升”。一批质量好、产量高的品种大面积推广,亩均产量达到441公斤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玉米制种基地107万亩,种子发芽率和纯度分别高于国家单粒播种标准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精细加工水平由改革前的34.5%提升到70%,亩产值较改革前年均提高600元以上。

近年来,张掖通过组建村集体公司、整合资金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实施优质项目、实行专业运营管理等方式,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新模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助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212个试点村累计成立村集体公司161个,开展农作物种植加工、畜禽饲养销售、农村土地发包等实体运营业务。上半年,全市试点村村均营收48.2万元,带动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9.26万元。

在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方面,张掖市累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577家,在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完成注册服务组织46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337万亩次,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会在张掖成功举办,甘州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100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区,张掖市新大弓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片被誉为“金张掖”的肥沃土地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华丽蜕变。漫步在河西走廊的广袤田野间,眼前尽是丰收的欢腾景象。一个传统的农业区域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农业强市,其发展历程为全国各地农村的综合改革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和范例。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