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春晚则是庆祝新年的重要节目之一,每年都会吸引着数亿观众观看。在年夜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看着春晚已经成为很多人多年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了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最近,有网友因为在多地春晚彩排中出现了科目三而吵得不可开交。支持者认为,春晚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节目,无论是高雅的文化还是低俗的娱乐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因此应该兼容并蓄。而反对者则直指土味舞蹈已经破坏了春晚的体统和形象,让这个节目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和品味。春晚年俗的传承至今已经历数十年,而如何在新的形式和内容中搭建共情渠道,让节目年年都有吸引力成为创作者面临的课题。
通过观察受欢迎的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深层的情感和情绪元素。在短视频平台上,“科目三”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了500亿次,这个热门程度令创作者们无法忽视。同时,在春晚舞台上,它也成功地创新了一种全民热点的表现方式。“2024河南春晚”总导演之一路红莉认为,科目三的风终于吹到了春晚,这也说明春晚创作者们把关注点放在了当下热点上,从而带来了一种艺术创作上的反思。有网友认为,科目三的内核就是“人人都是舞蹈家”,它鼓励人们开心地随机起舞,让人们在舞蹈中感受到快乐和自由。对于创作者来说,真正下沉到这种情感和情绪元素中,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从“人人都是舞蹈家”这个角度出发,而不是仅仅照搬形式,才能真正打动观众的心灵。
不过,对于春晚这种主动“下沉”的行为,许多观众并不买账。有人直指春晚应该“造新梗”,而不是将科目三“拿来主义”。网友不是对于网络热梗不宽容,而是对于春晚创作充满期待。从B站“最美的夜”火到央视春晚,下一个“只此青绿”在哪里?这么多台地方春晚,都在“科目三”上找灵感,掉进同质化的坑里,热梗用成烂梗,观众想想就“后怕”。
春晚是国内文化娱乐产业的缩影,折射了近数十年经济飞速发展背后的行业兴衰和时代审美,更体现了文化产品与受众关系的变迁。在越来越丰富和喧哗的文化传播之中,大家拒绝说教的同时,也渴望倾听内心的声音,在推陈出新中找到认同感。
从拼年轻化拼科技,到“拼下沉”,成为新年文化大餐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央视春晚设立分会场,“谭爷爷”、“影老板”、深圳街头弹钢琴的建筑工人等草根网红收到春晚邀请函。看春晚的观众早就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乐于在节目的参与中展演自我、制造快感、寻求意义。
随着新年的临近,乡村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推广和传承乡村文化,各地乡村开始兴办“村晚”,成为了一种新年俗。在1981年的小年夜,全国第一台乡村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在浙江丽水的乡村上演,随后如皋等地的乡村春晚也逐渐兴起。这些由乡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文艺晚会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欢乐和文化的交流,也展现出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乡村春晚已经成为乡村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如皋等地的乡村春晚不仅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还通过才艺主播的线上直播,将乡村文化推向了更广泛的受众。在线PK成为乡村春晚的一个亮点,展现了南北乡村文化的差异和交流,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乡村春晚不仅是一个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