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地区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尤为突出。
侗族大歌是一种流传于贵州省南部侗族地区的民间多声部合唱形式,以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为主要音乐特色。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侗族大歌曲库丰富,代表性曲目包括《耶老歌》《嘎高胜》《嘎伦练》等。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琵琶歌是以侗族南部方言独唱或对唱的民间音乐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其结构相对规范,唱腔由“歌头”“歌身”“歌尾”组成,内容涵盖侗族历史、生产生活、风尚习俗等,表演者根据曲调即兴发挥,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2006年,侗族琵琶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主要传承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广西三江、融水,湖南通道等侗族地区。其建造类型包括鼓楼、花桥、戏台、萨堂和民居,其中鼓楼和花桥最具代表性。鼓楼一般高三至五丈,底部宽7—10米,中置“火塘”,四周围有长凳供人休息。2008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侗族刺绣和蜡染技艺也是贵州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刺绣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蜡染技艺则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图案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草虫,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贵州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