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春天,运河之畔,一艘庞然大物般的船只缓缓滑过,其船身高耸如城墙,将岸边的人群笼罩在一片宏伟的阴影之下。那一刻,我的心灵为之震撼,无法言喻。回首望去,身后那条由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以及曲折蜿蜒的小巷,我猛然意识到,这里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花街”。它不仅承载着运河深邃的灵魂,更是孕育了无数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在这里,我们曾搭建码头、排楼、酒楼和一排排小院。一条花街,一方小院,一条生生不息的大运河,就这样在镜头下缓缓展开,诉说着它的古老与生机。
对于我来说,《北上》的创作不仅仅是一次对运河精神的深刻探索,更是一段对故乡江苏的深情凝望。这部剧改编自徐则臣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从最初的构思与孵化,到拍摄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直至如今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整个过程历时近7年。小说内容丰富厚重,形式独具匠心,改编过程充满了挑战。为了更加精准地传递原著的精神内涵,我们与徐则臣以及编剧赵冬苓一同沿着运河进行了深入的实地采风,反复研读文本,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我们确立了改编的方向——以青春的视角回望历史,以年轻一代的昂扬姿态拥抱时代的浪潮。在影像表达上,我们力求既忠实于原著的精髓,又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大运河的故事,让观者耳目一新。
电视剧《北上》的序章中,年幼的夏凤华牵着初来乍到的马思艺,穿行于周家、夏家、谢家,最后步入邵家。这条青石板路不仅是他们成长的见证,也引领观众走进这个温暖朴实的花街小院。童年的两大关键事件——马思艺如何融入大家庭,以及谢老大因过分乐观而集资换船——成为叙事的基点,同时成为孩子们坚定守护这片精神家园的信念之源。他们在花街里相伴成长,在运河边追逐梦想,最终沿着这条千年河流,奔赴更广阔的世界。
《北上》不仅关乎回望,也关乎记录,更关乎传承与传唱。大运河是一条纵贯南北的水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在剧中,我们尝试通过影像语言赋予这条河流鲜活的生命力。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沿岸百姓,它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命运。因此,我们选择从一个运河沿岸的小院切入,以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运河如何融入他们的成长。童年的他们,在运河里嬉戏玩乐;青春期,他们在运河边探索人生的方向;成年后,他们带着运河精神远行,又最终回归故乡,见证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
90后的成长奋斗构成了剧集主线。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北上奋斗的青春,再到回归故乡的沉淀,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坚韧,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2014年,千年运河迎来新生契机,剧中远在他乡的夏凤华等人得知大运河申遗成功,欣喜万分,最终选择回归故土,以青春之力投身家乡建设。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寄托了我们对新时代青年的期许。
剧中另一条重要的故事线是“寻根”。一条沉船的浮现,牵引出几代人埋藏已久的秘密。随着调查的推进,历史的迷雾逐渐散去,个人的命运与运河的流转交汇融合。剧中的马思艺远赴意大利探寻身世,陈睿则在花街追溯家族往事。两条叙事线从分离到交汇,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不仅呼应了原著《北上》中动人的兄弟情谊,也在现代与传统的交融中,让人物找到了自己与运河、与小院邻里们共生共存的情感纽带。
我们致力于恢复运河那深邃、厚重的韵味以及花街所独有的繁华气息。“花街小院”内,生活气息扑鼻而来,每一户人家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以及手工技艺都经过了精心的构思与设计。马奶奶制作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拿手的鲜美长鱼面,刘玉玲热销的绿豆糕……这些细节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更是运河精神的生动写照——那是一种包容、互助、不断发展的精神。随着时代的更迭,船运行业逐渐衰落,运河沿岸的居民生活陷入困境。然而,他们并未轻易放弃,而是相互扶持,共同应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可以说,运河是《北上》这部作品的骨骼,邻里之间的深情厚谊是它的血肉,而那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则是这部作品永不衰败的源泉,是其跳动不息的心脏。
运河滔滔不绝,承载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无数个像“夏凤华”、“谢望和”这样的名字,正满怀憧憬与希望,挥洒汗水,书写着他们新时代的辉煌篇章。那缓缓流淌的运河之水,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默而又深情地诉说着一代代人的奋斗历程、互助精神与传承之美,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旅程洒下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