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备受瞩目的迪士尼真人电影《白雪公主》在全球范围内与观众见面,这部改编自经典动画的同名影片,原本有望成为迪士尼带给观众的又一幕童话盛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部承载着百年童话故事的影片,却不幸遭遇了口碑崩盘、票房惨淡、争议不断的三重打击。从《灰姑娘》到《美女与野兽》,再到《狮子王》和《小美人鱼》,迪士尼的“真人翻拍”策略似乎正在逐渐失去其往日的辉煌和吸引力。
备受瞩目的经典重拍作品再度遭遇滑铁卢。《白雪公主》的真人电影版上映后19日,在中国市场的票房成绩未达千万大关,累计观影人次仅约23万。国内各大网站给出的评分仅为4.0分,其中高达70%的观众给出了一星至两星的低评价。
放眼全球市场,观众同样不愿为该片买账。数据显示,《白雪公主》真人版电影实收票房比预期要低,北美地区首周末仅收获4220万美元,海外票房取得4390万美元。专业人士分析,综合票房趋势和口碑等因素,《白雪公主》真人版电影最终全球票房可能在3亿至4亿美元之间,远低于5亿美元的盈收安全线。据了解,其总成本高达4.1亿美元,包括2.7亿美元制作费(因好莱坞大罢工和英国片场火灾延误导致超支)、1.11亿美元全球营销费用,以及2900万美元其他支出。考虑到巨额的成本预算,即使计入后续流媒体和衍生品收入,《白雪公主》真人版电影似乎仍难避免亏损,回本希望渺茫。
除了惨淡的票房,清一色崩坏的口碑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几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评分网站为例:烂番茄新鲜度为40%;IMDb打出1.5的超低分,在CinemaScore的观众评分榜上,《白雪公主》罕见拿到了B+的低分。不少网友更是直言,“CG生成的小矮人让人受不了”“与其看这种敷衍了事的作品,还不如玩玩手机”“难以想象这竟然是迪士尼出品的”。
自1937年《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赞誉,直至现今真人版的《白雪公主》遭受广泛批评,迪士尼失去的并非仅仅是票房收入,更是无数人对童话故事的深情厚谊。
自影片选角消息公布伊始,便围绕演员阵容引发了诸多争议。片方大胆起用棕色皮肤的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饰演白雪公主,此举引发了广泛质疑,认为其与经典形象不符。为了迎合这一选角,迪士尼不得不对原著进行所谓的“魔改”,将原本广为人知的“皮肤如雪般洁白”的公主形象,硬生生改为“在暴雪中诞生的婴儿”,这一改动被网友戏称为“暴雪公主”。尽管如此,这一设定仍然显得牵强附会,甚至被嘲讽为“对文化符号的暴力解构”。令人更加意外的是,女主角瑞秋·齐格勒本人对于《白雪公主》的故事似乎并不十分重视,在她看来,这仅仅是一个“女孩与尾随她的男人”之间的陈旧故事。这样的言论在上映前激起了原著粉丝的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