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盛会上,微短剧作为新兴的影视形态,吸引了众多目光。据相关数据显示,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潜力是国内市场的7至12倍,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百亿美元之巨。这种新颖的影视形式不仅在国内观众中掀起了一股热潮,更迅速跨越国界,吸引了众多海外用户的喜爱。微短剧的“出海”趋势正在逐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推动我国影视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最新数据显示,在2024年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榜单中,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应用占据了20个席位,其中新晋入榜的有11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短剧类应用包揽了榜单中的8个位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微短剧应用已超过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更是突破4.7亿次。仅2024年上半年,出海微短剧平台的总流水就达到了2.3亿美元。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微短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构全球视听产业格局。这一新兴文化形态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力量,更以产业化、规模化的趋势打破了以往影视内容出海的传播壁垒,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
当下,中国微短剧正在重塑国际传播格局,成为全球数字内容的新增长点。中国微短剧产品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北美为重心,辐射欧洲、日韩、中东、东南亚等广阔市场的发展格局。在“微短剧国际传播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周继红用三个词分享了对中国微短剧的观察和思考——“破局”“解码”“致远”。周继红表示,中国微短剧要探索出一条以内容为王、以情感共鸣、以平台破圈、以科技赋能的微短剧国际传播新路径,为中国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让微短剧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明交流共建的重要力量。
“精品创作”是微短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微短剧国际传播论坛”上公布的“2024年国际微短剧大赛”优秀奖获奖名单,包括《逃出大英博物馆》《河姆渡的骨哨声》《中国神话》《有种味道叫清溪》《别打扰我种田》等多部涵盖现代都市、历史文化、科幻、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题材的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拟人化叙事,让家国情怀跨越时空;《河姆渡的骨哨声》通过考古工作者与河姆渡先民跨越千年的神秘邂逅,铺开了一幅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美好画卷……这些创新的叙事手法在海外掀起一股“中国美学热”。《逃出大英博物馆》导演张问初分享了创作经验,“我们要以东方叙事面对世界议题,让东方含蓄的美学与西方文化产生化学反应。其实,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不是被动适应,而是要在世界叙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讲故事方式”。
微短剧正以其轻量化制作、快节奏叙事、高传播效率等特点,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在“微短剧出海暨生态健康发展论坛”上,一些海外业务一线从业人员分享微短剧出海的机遇与挑战。在海外微短剧内容层面,专注数字内容的市场研究机构DataEye副总裁林启文介绍:“海外短剧中女性题材占主导地位,情感、都市、逆袭最受欢迎,其中翻译剧在市场中的占比超八成。”微短剧海外平台DramaBox业务负责人吴克雷认为:“在核心驱动力上,海外微短剧和国内微短剧都在调动用户的情绪。”华潮文化CEO朱佳能表示:“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抓住当地观众的审美点。”
然而,在海外的市场竞争中,内容精品创作的迭代升级同样是我们需要着力发展的关键领域。据点众科技市场与公共关系总经理王燕女士透露,微短剧的国际化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行为,而是需要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适配。不同的企业会依据各自的文化基因,解码并制定本土化的内容策略,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地的发展策略。这些问题和方向,正是我们深入研究微短剧出海所应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