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娱乐 > 新闻详情

影像创作依赖固有路径,全知视角与情景再现手法滥用

发布时间:2025-05-12 18:48 来源:乐知生活在线

随着纪录片创作者不断尝试运用“故事化”和“电影化”的手法来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传统文化题材的长篇纪录片却逐渐显现出影像表达上的固化问题。在这些纪录片中,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解说词加画面”这一传统的处理模式。解说词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引领叙事,而画面则通过航拍、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增强视听效果。尽管这些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观众的视听体验,但它们却往往忽视了深入挖掘故事本身及其内在逻辑的重要性。这种做法实质上反映了创作者在创作上的惰性,未能充分发挥纪录片应有的叙事深度和思想内涵。

采用全面视角的介绍虽然详尽,但可能让受众逐渐失去探索的兴趣和好奇。某些纪录片过于刻意地传授知识,甚至过于说教和生硬地提升主题,从而引发观众的反感。

情景再现也陷入两难境地。《河西走廊》开创的虚实结合策略在高清时代遭遇挑战。高清环境下,故事化演绎对服装、化妆、道具要求较高,若成本有限,多采用空镜或人物局部代替整体进行拍摄,观众代入感不强;若进行深度剧情化、实景化呈现,成本又成为难题。此外,启用职业演员也容易引发争议,如Netflix制作的《克丽奥佩特拉》,过度剧情化叙事和演员表演会让观众对历史真实性产生质疑,降低对影片内容的信任度。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纪录片与剧情片一样,需要敏锐感知受众心理和行为变化,并体现在创作中。但在媒介生态快速迭代的当下,纪录片创作团队很难及时捕捉这些变化并应用于创作。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得益于其文化供给与青少年亚文化需求的精准契合。该片以“文物修复师”为核心,通过讲述个体工匠的工作和生活故事,展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尤其吸引了年轻群体对这类“小而美”职业的关注。该片在B站走红后,借助年轻用户的二次创作实现破圈,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而2020年底的《我在故宫六百年》同样讲述匠人故事,但匠人群体扩大,缺乏标志性人物,个体故事的深度和感染力不足。此外,主题从文物修复转向古建筑修缮,虽更宏大却偏技术性,“丹宸永固”“八大作”等专业术语让普通观众感到陌生。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表面上聚焦于美食的展现,实际上却深刻地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这正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随着该系列的热播,类似题材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食题材被过度消费,广告植入现象泛滥。与此同时,播出平台的变化,从传统的电视台单一播出,到院线发行,再到如今的流媒体平台分发,虽然极大地扩大了纪录片的传播范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纪录片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在赢得观众信任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它常常被视为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表达形式。为了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一些传统文化纪录片,例如《文运中国》和《中国的宝藏》等,尝试从外籍人士的独特视角来审视和呈现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尝试旨在既为国内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又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预期,许多国内观众认为这些纪录片内容显得生硬且浅显。对于外来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要点的选取、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审美偏差以及肤浅的解读,普遍持否定态度。同时,考虑到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传播环境,这类纪录片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地。

责任编辑: admin
时间:2025-05-12 18:48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网站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网站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V X 18731251601)
相关推荐
兰州在线,兰州资讯网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