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同春雨后破土而出的笋,层出不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市场,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从聚焦备战高考的电视剧《小欢喜》和《追光的日子》,到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为原型创作的《山花烂漫时》,再到《我要当老师》、《春风化雨》、《大考》等众多教育题材作品,它们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教育工作的热点问题,深入触及教育现实的痛点,更滋养了教师的职业情怀。这些作品共同营造了一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为我国教育题材影视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一些作品却存在过度追求话题热度的问题,忽视了对教育现实的客观呈现和深度挖掘。它们往往将复杂的教育议题简化为单一的情绪宣泄,导致作品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趋势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在追求热度的同时,保持作品的质量和深度,真正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声。
教育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教育题材影视剧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忽略真实教育情境,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有些影视剧一味追求戏剧冲突,打造不合逻辑的学霸人设和虚假师生关系,把校园故事拍成俊男美女的偶像剧,人物塑造和情境设置远离真实生活,致使作品悬浮于现实之上。好的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应以“求真”达共鸣。《山花烂漫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一比一复刻华坪女高,用纪录片似的“服化道”呈现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观感。《小欢喜》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数百位考生家庭,把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考融入剧中,带给观众亲切熟悉的观剧体验。只有立足现实,对教育议题的探讨才能更深入、更全面,才能真正引发观众的关注与反思,焕发教育题材所独有的生命力。
在关注现实的基础上,教育题材影视作品还应承担起纾解社会焦虑的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的持续提升存在矛盾,“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教育焦虑”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而影视作品具有高传播性和强辐射性,这使得教育题材影视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情绪。当前一些作品为博取流量,故意撩拨公众情绪,放大教育痛点,聚焦分数至上、名校情结等狭隘视角,放大高考、育儿压力,挑起家校、师生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观众的焦虑。因此,教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不能为了追求话题热度而忽视作品的社会价值,应秉持使命意识、责任自觉,纾解公众焦虑,还教育以清新健康的氛围。
纾解公众焦虑,并非意味着对教育问题的回避,而是要求影视作品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展现教育的全貌,深入挖掘教育的本质,从而增进公众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推动公众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深入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当下,将教育问题融入剧情,能够有效吸引观众的关注,提升作品的社会影响力。然而,若过度渲染问题,则可能使观众对教育发展产生片面的消极看法,不利于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 教育的现实是复杂且多维的,其中既有挑战与困境,也有成就与温暖。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应当力求呈现一个全面、均衡的教育画卷,避免以偏概全。以《大考》为例,它不仅触及了亲子关系、学生心理、升学压力等敏感话题,还赞颂了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现了教师启智润心、乐教爱生的风采,塑造了学生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勇敢追梦的形象。 教育是时代与社会的缩影,教育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因此,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应超越教育问题的局限,从时代的高度和社会的广度出发,讲述教育故事,探讨教育问题。 《春风化雨》将乡村教师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不仅展现了中国乡村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成就,还揭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它让观众深刻认识到,解决教育问题关乎国家长远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不仅要关注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途径。如《追光的日子》,它从学生的迷茫、家长的焦虑出发,探讨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教育理念面对高考”的问题。通过郝楠老师离开教师岗位后的再度回归,反映了他从唯分数论的备考观向成就梦想的备考观的转变,折射出我国教育从“唯分是从”到“多维评价”的发展,赋予了作品深远的时代意义和丰富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