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北京风筝,沙燕风筝堪称代表。鉴于北京春季风力强劲,硬膀沙燕风筝相较于其他款式更具优势。这种风筝的构架采用上下两根竹条交叉固定,形成左右翼,外覆纸张或丝绸,构成三角形的“风袋”,其特点是迎风性能优良,泄风较少,非常适合飞得又高又稳。
在视觉艺术上,北京风筝的制作技艺精湛,尤其注重其寓意深远的文化内涵。其中,沙燕风筝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尤为引人注目。在沙燕风筝中,蝙蝠的形象尤为常见,且多以鲜艳的红色为底色。蝙蝠的“蝠”与“福”谐音,因此红蝠便象征着“洪福”,而将风筝放飞于蓝天之上,则寓意着“洪福满天”。 在沙燕风筝的设计中,四只狮子并排画出的图案象征着“四世同堂”,而五只狮子则寓意“五世同居”。此外,风筝上绘制的桃子、石榴和佛手,共同寓意着“福寿三多”,而莲花与金鱼或鲤鱼的组合,则代表着“连年有余”和“金玉满堂”的美好愿景。 沙燕风筝的种类繁多,包括雏燕、肥燕、瘦燕、比翼燕等。其中,“雏燕”以其天真活泼的形象,仿佛是胖娃娃的化身,头大、膀肥、腿短,北京人亲切地称之为“娃娃燕儿”。而“肥燕”则以黑色为主调,形象高大、粗壮,象征着北京男性的阳刚之美,其飞行姿态高远而稳健,是沙燕风筝中标准的比例尺寸。 相对而言,“瘦燕”则以其瘦长的比例和细腻的线条,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纤细,腰节通常描绘四节以上,以突出女性的婀娜身姿。当瘦燕风筝在空中翱翔时,其轻盈的姿态宛如美女在空中翩翩起舞,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最后,“比翼燕”则寓意着夫妻情深,如同两只燕子并肩飞翔,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些丰富的寓意和形象,使得北京风筝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
早年间,北京流传着一句关于风筝的俗语,“南城瘦沙燕,北城黑锅底”,讲的就是在北京清末民初时两家风筝世家。南城指琉璃厂哈家,“风筝哈记”制售风筝至今已四代相传,以做瘦沙燕最为著名。其膀条比例比其他人做得更瘦,形儿好,更经得住大风。居住在南城的人多喜欢哈记的风筝。
“北城黑锅底”指的是在地安门火神庙前摆摊儿的金福忠。金家祖上以此为业,三代祖传,并供奉清廷,现在故宫还存有三只末代皇帝溥仪放过的风筝,据传都是出自金老之手。金家三代相传的“黑锅底”沙燕风筝更是闻名京城。
另外,位于东四头条西口路南的“风筝于”风筝世家同样颇具盛名,以其“透头活眼蛤蟆燕”和“枣核儿膀沙燕”等特色风筝闻名遐迩。此外,京城还流传着两位风筝高手,一位是擅长工笔画的近代画家马晋先生,另一位则是曹氏风筝技艺的杰出代表孔祥泽先生。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这座古都迎来了风筝艺术的蓬勃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众多风筝行家和风筝爱好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人们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成为了一种放飞喜悦心情的方式。1980年,北京风筝学会应运而生,标志着风筝艺术在北京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在这场风筝艺术的盛宴中,众多知名人士纷纷加入其中。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为风筝艺术增添了无限趣味;漫画家李滨声先生以独特的画风,将风筝艺术与漫画艺术完美结合;人民艺术剧院的李翔老师,以精湛的演技为风筝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金老的胞妹金淑琴先生、“金马派”传人关宝翔先生,哈记第三代传人哈魁明、第四代传人哈亦琦,京城风筝玩家刘汉祥先生,“风筝于”派传人彭振镶先生,恭王府后人毓继明先生等,都为北京风筝艺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些风筝艺术的传承者和爱好者,共同谱写了北京风筝艺术的新篇章,让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