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典再现——基因三重奏二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于中山公园音乐堂盛大举行,标志着我国知名的室内乐组合基因三重奏迎来了成立2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这个对个人而言仍显年轻的20岁,对于一支重奏组合而言,却已跨越了漫长岁月。“对于一个人来说,20岁可能还只是青春的起点,但对于一支重奏组来说,这已经是一段相当长的历程了。希望在未来的‘而立之年’,我们还能与大家再次相聚!”基因三重奏的成员张佳林在致辞中对现场观众表达了深情的期许。
基因三重奏,一支充满活力的室内乐团队,由钢琴家张佳林、小提琴家张精冶、大提琴家宋昭于2005年共同创立。这三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均毕业于我国著名的中央音乐学院。值得一提的是,张佳林与宋昭自小学六年级起便结为同窗,他们在求学期间便有过多次愉快的合作经历。到了2005年,张佳林和宋昭均已步入社会,开始了各自的工作生涯。与此同时,张精冶所在的另一支室内乐重奏组不幸解散,而他本人也正忙于准备考研。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佳林和宋昭一拍即合,决定组建一支新的三重奏。而宋昭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他们的师弟张精冶,于是这个想法便迅速成为了现实。
“组合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玩’。”张佳林说,他们常常觉得工作后的生活充满“标准化”和“制式化”,很想通过自己组建的重奏组,找回学生时代对音乐的新鲜感。用宋昭的话说则是,当时的自己有点油腻,需要纯粹的音乐“去油”。
重奏组成立最初的名字其实不是基因三重奏,而是“1号楼三重奏”,如同汪峰把中央音乐学院的地址“鲍家街43号”当作乐队名称,“1号楼”指的就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所在的楼。但第一次以此为名演出时,主办方觉得这不像个古典音乐组合的名字,节目单上只印了“钢琴三重奏”。哥儿仨决定改名,由于三人都想延续在校上学时的基因,思来想去,最终定名为“基因三重奏”。
一支独立于任何学校和院团的“体制外”乐团——基因三重奏,在2005年的古典音乐领域中,面临着演出机会有限的挑战。当时,大众对于古典音乐,尤其是室内乐的了解程度尚浅。面对这一现状,基因三重奏勇于创新,尝试通过将“讲演结合”的形式融入演出,以推广室内乐的魅力。他们还在自己的古典音乐曲目中巧妙地融入了几首流行音乐的改编版本,以期拉近古典音乐与大众的距离。 随着我国全国各地大中型剧场的不断建设以及古典音乐的日益普及,张佳林及其团队明显感受到了室内乐在2013年以后所发生的转变。室内乐的演出开始越来越受到认可和欢迎,其小巧精致的特点更是赢得了演出商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基因三重奏的巡演版图也在不断扩大,为更多人带来了高品质的室内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