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人心的《黄河大合唱》以及广为人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音乐血脉之中,其中“黄河”的汹涌浪涛仿佛永不停止。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两部以“黄河”为主题的杰作在各大舞台屡次绽放光彩。当音符交织而成的滔天巨浪猛然冲破天际,直击观众心灵的,不仅仅是那排山倒海般的澎湃音响,更是这些经典之作在数十年的传承中积累的深厚内涵与历史意义。
如何在传承“黄河”文化精髓的同时,确保其生命力持续焕发?5月8日,中国交响乐团的荣誉首席指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作为一位深受乐迷喜爱的指挥家,受邀出席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沙龙,接过了解答这一问题的重任。李心草的音乐生涯与“黄河”这一经典作品紧密相连,她沿着两部作品的创作脉络,真挚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与深刻感悟。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黄河大合唱》,表现形式丰富。“在这么多执棒过这部作品的中国指挥里,我可能是扮演角色最多的一个。”李心草说,演奏、合唱、指挥甚至朗诵,他都有体验。17岁时,他在昆明交响乐团实习,担任长笛演奏员,远道而来的指挥大师严良堃带着两部作品与乐团合作,其中一部就是《黄河大合唱》,那也是李心草正式接触的第一部中国作品。后来,他到北京求学,再遇严良堃。“严老师觉得,《黄河大合唱》一定要传下去。”李心草的认真和热爱,被一生指挥这部作品逾千场的严良堃看在眼里,他建议这个小伙子,如果真想深入研究《黄河大合唱》,所有的部分都要尝试一下,多去实践,于是,听话的李心草唱合唱、排合唱,磨练下来,受益终身。这些年里,从演奏员到合唱团员,再到登台指挥,李心草估算,自己参演《黄河大合唱》至少已超百场。
近期,李心草勇敢地尝试了其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中的朗诵环节,对此深感挑战重重。他表示:“单是做到声情并茂还不够,若想在台上完整无误地朗诵,每一字每一句都精准到位,就需要拥有无比坚韧的心脏。”尽管《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部分已经定型,但朗诵者的情绪和语速却时常有所波动,要想与音乐完美契合,实属难上加难。每次演出结束后,李心草都会汗流浃背。因此,他对朗诵这一段已经坚持了数十年的瞿弦和老先生充满敬意。这位古稀之年的老先生依旧能够从容脱稿,豪情万丈,每一次的演出都令听众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