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两国携手打造了一部奇幻巨作——《海底两万里》,该作品灵感源自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在1869年所著的同名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仅用六位演员便凭借其卓越的演技,在有限的空间——潜水艇内,生动地描绘了海底世界的种种生活细节,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了156年前那个新旧交替、矛盾交织、充满探索精神的年代。在那个时代,苏伊士运河宣告通航,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完工,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布了首张元素周期表……而这一切发生之时,距离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实用的潜艇问世,还有整整30年的漫长时光。
冷峻、未知、神秘、沉重,亦或抗拒?当跨越156年的今朝,我们立于历史的新篇章,面对这部承载厚重历史的文学巨著《海底两万里》,我们不禁思考:应以何种面貌进行改编与演绎,这是时代对原著的深刻提问,亦是当代改编者面临的一次严格审视。令人欣慰的是,中法两国艺术家与创作者携手并肩,将中式与法式的艺术哲学与美学思维相融汇,为“鹦鹉螺号”注入了全新的喜剧灵魂,颠覆了人们对《海底两万里》原著的固有印象,展现了这部经典作品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故事从长达一分钟的黑暗开始,当阿龙纳斯教授与他的伙伴康赛尔、奈德登上“鹦鹉螺号”的那一刻,熟悉的滑稽色彩冲淡了黑暗中所蕴含的不安和紧张情绪,也奠定了整部剧的喜剧基调。
在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授三人组与尼摩船长的三人组之间流淌着的中式幽默与法式滑稽。教授三人组的构成,是基于一种经典且普遍存在的固定化角色架构。教授代表着领导者,通常这类角色具备理性、权威或使命感,负责制定目标与策略。奈德代表着行动者,此类角色通常以武力、技能或执行力为核心,承担着具体的任务。教授的学生康赛尔担任着调和者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幽默的元素。而尼摩船长和他的同伴们则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法式古典喜剧中主人与男仆的经典设定。这种设定一般会通过仆人的丑陋外表、滑稽模仿、怪诞表演以及诡计多端的性格来与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凸显出主人的英勇、纯洁的美德或矛盾、复杂、深邃的人物性格。
这种现代平等的角色人物关系与古典尊卑的角色人物关系,构成了鲜明对比的一组戏剧张力。在全剧中,这两对经典的喜剧组合展现出了跨越时空、超越地域界限的幽默魅力。他们巧妙地将喜剧表演中经典的重复技巧发挥到极致,同时在英语台词中巧妙地融入了“奥扫西开”、“哪能意思”等上海方言,为观众带来丰富的听觉享受。此外,丰富的小丑肢体表演更是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增加了喜剧的滑稽感。 在这场戏剧盛宴中,各种喜剧元素的运用使得原本厚重的原著作品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场恰到好处的法式轻喜剧。这不仅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关于幽默的体验,使整个剧作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角色关系的对照巧妙地映射出了尼摩船长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割裂与背离,引发观众对人性、社会及文化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