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速度可以体现心跳的频率,一般来说,心跳较慢被视为健康的有利因素,这通常表明心脏的泵血功能较强,有助于延长寿命。然而,也有特殊情况存在,对于平时缺乏运动的人群而言,心跳较慢可能成为疾病的警示标志。
健康的心脏每分钟跳动次数是多少?若跳动次数过低或过高,是否会提升患病风险?为此,记者特地邀请了专家进行详细解读。
1 整体来看,心跳慢是一种优势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清醒且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静息心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静息心率最能反映心脏的健康情况,也是整体健康状况乃至寿命长短的重要信号。
通常,健康成年人静息心率的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这个节奏可保证将5-6升血液泵至全身各处;经常运动或体力劳动大的人,静息心率可降低至50次/分钟。
如果静息心率在正常范围内相对较慢,说明心脏的泵血能力强、效率高,可用更少的跳动次数输出同等的血量,无需快速跳动就能满足身体需求。
反之,静息心率高可提示心脏承受了额外的压力,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长期如此更易出现劳损。
2 这种情况的心跳慢要警惕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刚提醒,静息心率并非越慢越好,如果没有运动基础,或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出现心率过低,可能是病态信号。
医学上,静息心率持续低于50次/分钟,就需警惕“病理性心动过缓”。若低于40次/分钟,或伴随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突然晕厥等症状,说明心脏泵血不足,已严重影响全身供血,可引发脑损伤、心源性晕厥、心脏骤停、器官缺血等严重后果,必须立即就医。
同样的,心率过快(静息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也不是好现象。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辆汽车,静息心率维持在60-80次/分钟时,车子能平稳且高效地运转;心率过高则意味着“发动机”在持续高速工作,可加速心功能衰退。
一项纳入国内外45个队列的荟萃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冠心病、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12%、5%;即使在正常心率范围内,静息心率高于80次/分钟,也可能引起高血压、中风等问题。
3 怎么培养“长寿心率”?
心率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若您察觉到脉搏跳动频率或节律出现不正常,建议您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以下可能的情况。
心脏搏动机制失调:心脏具备一套独立的节律调控系统,窦房结充当指挥中心,负责有序地发出电脉冲来调节心跳节奏。若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将干扰心跳的正常节律。
神经功能失调现象:例如,焦虑状况可能导致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进而加速心搏频率;而迷走神经的活跃则会引起心率降低。
激素作用表现:例如,甲状腺激素能够提升心跳速度;而使用某些药物(例如降压药、降糖药)或电解质失衡(如高钾血症)等情况,则可能导致心跳速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