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在上海隆重开幕,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音乐剧界同仁和广大爱好者共聚申城,共同就音乐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其中,两部具有浓郁国风特色的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与《锦衣卫之刀与花》成为了焦点,它们通过各自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实践,共同描绘出了“新国风音乐剧”的核心精神——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的创新理念,并在本土音乐剧创作的多元化融合中,塑造出独特的东方审美风格。 正如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主任安栋所言:“中国音乐剧正以其独有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东方的故事,同时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不断拓宽艺术的边界。这是一条漫长而充满希望的道路,虽然挑战重重,但前方的光芒却愈发耀眼。”
如今的新国风音乐剧,已超越简单的传统符号堆砌,转而向精神内涵层面努力。
《长安十二时辰》的作曲安栋将对盛唐文化的理解融入音乐肌理。他以琵琶、笛箫埙、中国鼓构建东方音色基底,又通过《凤凰台》“口口相授”的秦腔韵味、“说书人”的陕西方言民歌,还原长安“文化交汇中心”的气质;更在《牧护歌》中融入爱尔兰、凯尔特音乐风格,呼应盛唐开放包容的文明格局。
无独有偶,《锦衣卫之刀与花》也从叙事与审美层面深化“国风”内涵。作曲张博将传统戏曲与电音、嘻哈结合,用差异化的音乐主题匹配角色特质;叙事上采用“多线叙事”逻辑,以核心事件为轴展开人物命运,让历史以更冷峻、更贴近中式审美“留白”的方式呈现。
新国风音乐剧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在“尊重观众”与“坚守个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安栋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不仅认同“音乐剧必须充分考虑观众的听觉感受”,而且强调“创作者应当保持自己的艺术坚持”。他坚决避免落入陈词滥调的陷阱,因此在创作中既孕育了如《守护》这般激情四溢、易于理解且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旋律,也创作出了如《悲歌难挽》这样需要深度聆听、富含艺术深度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努力,安栋实现了“审美普及”与“艺术提升”的双赢,为我国音乐剧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导演刘晓邑透露,《锦衣卫之刀与花》在创作过程中,从题材的挑选到每一个细节的呈现,都致力于实现“观众共鸣”与“艺术品质”的完美结合。在叙事和舞台表现上,该片巧妙地保留了中式审美的独特韵味,同时避免传统元素过于复杂难懂,导致观众产生距离感。旨在让观众在轻松愉悦地理解故事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