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合肥胜利路和淮南路交叉口附近的火车口袋公园正式启用,占地面积超过3700平方米。曾默默无闻达14年之久的合肥老火车站月台,如今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市民面前。
合肥老火车站,始建于1935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1936年,它正式开始运营客运业务,这一举措打破了合肥“无客运铁路”的僵局,标志着合肥近代铁路交通的崭新起点。在随后的数十年间,这座老月台伴随着合肥城市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也在不断地迭代更新。 1951年,老火车站进行了扩建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其运输能力。1956年,钢筋混凝土风雨棚的建成,为旅客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候车环境。1966年,地下通道的修通,使得火车站的交通更加便捷。然而,随着1997年新火车站的启用,老月台逐渐淡出了客运舞台,转而承担起货运任务。直至2011年,老月台彻底停用,结束了它的客运生涯。 如今,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老火车站仅剩被胜利路截断的两段老站台,静静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这两段老站台,已成为合肥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它是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融入全国交通网络的核心见证,承载了几代合肥人的出行记忆,成为城市历史文脉的“活标本”。
如今,踏上复古色系的“记忆月台”,脚下两条嵌入地面的钢轨格外醒目,上面清晰镌刻着老火车站筹建到停用的关键节点;不远处,经典复刻的“大象滑梯”上,小朋友们正在攀爬嬉戏,以老式火车车厢为原型打造的文化展厅前,巨幅背景墙精准还原了百货大楼、老凤祥等老合肥地标,在这里,历史是可触、可感、可回忆的生活场景。
作为合肥曾经的交通枢纽与工业重区,瑶海承载着城市的工业记忆,却也因时代变迁,留下了老厂房、城中村、闲置铁路遗存等“发展印记”。
近年来,瑶海区积极践行“留文脉、活空间、惠民生”的转型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龚大塘城中村经过精心改造,如今已蝶变为设施齐全、环境宜人的幸福家园;老合钢厂房也成功转型升级,成为了一个充满创新活力、产业集聚的现代化产业园区。钟油坊村则巧妙地将田园风光与创意活力相结合,转型为青年创意田园,成为了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天地。合肥市博物馆更是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勾勒出了城市文化的天际线。昔日繁华的工业热土,正以崭新的面貌,一步步向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蜕变,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