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上海国际光影节·黄浦系列活动之一的“外滩光影艺赏会”盛大开幕,活动中,“外滩的浪漫情怀、黄浦的温暖氛围、上海的独特韵味”成为永恒的主题。随着活动进入尾声,备受期待的影片《菜肉馄饨》惊艳亮相,其首支预告片和首支沪语推广曲《恋曲上海1980》同步首发,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船鸣声声、江风习习、海关大钟的悠扬钟声、沪语歌谣的悠扬旋律、海派电影的经典画面,这一刻在外滩的亲水平台上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陶醉。
《菜肉馄饨》这部纯正的上海电影,不仅是一部上海题材、上海原著、上海取景的作品,更是由上海班底倾力打造的佳作。它将海派市井生活的精髓完美地融入一碗家常的菜肉馄饨之中,以其独特的调味,串联起两代人的情感与记忆,传递着深厚的上海韵味。这份充满浓郁上海风情的滋味,不仅在大银幕上得以展现,更承载着主创团队的愿景。他们希望这部电影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不同行业、遍布城市各处的观众,成为人们关注、传播上海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也助力上海消费市场的新起点、新焦点。
昨夜的光影艺赏会后,网罗电影场景、上海文化、上海老字号等上海IP,“菜肉馄饨会客厅”将于10月21日起在思南公馆与市民见面;由电影生发,评弹《菜肉馄饨》即将首演于今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包括此前上新的电影联名西点在内,更有多重异业合作将陆续揭晓。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感慨,“具有上海基因的‘菜肉馄饨’已变身一个可挖掘的IP”,从“电影+”到“菜肉馄饨+”,背后尽显上海味道、上海文化、上海想象力的集成。
《菜肉馄饨》改编自纪录片导演金莹所写的同名小说。故事里,退休工人老汪到公园相亲角给儿子物色婚恋对象,不想,自己无意中卷入了情感漩涡。从小说作者金莹、制片人顾晓东、导演吴天戈,到周野芒、潘虹、茅善玉、王琳、陈国庆、徐祥等一众主演,及至推广曲作者王渊超、插画作者施晓颉等,电影的台前幕后集结了一大批生于上海、成长在上海的创作者。
一群上海主创讲述上海故事,讲究味道正宗。肉眼可见的“上海”在画面取景:影片全程上海拍摄,不仅知名的地标、典型的弄堂,都在取景框内;片中人的生活动线也完全合乎物理空间:老汪家在南昌路,去襄阳路复兴中路路口的菜场买菜,到淮海路上全国土特产商店买酱菜,再到对面光明村排队购熟食,都是自行车可达的距离。
内里更深层次的“上海”在乎人、上海的“新老年人”。电影开机于2024年12月10日,画面里老汪家的日历就是那天,所以,故事反映的就是当代上海、是此刻生活在此的上海市民。这一辈的上海老年人日常生活是怎样的?电影里,老年人作为父辈,对子女的生活和情感状态有期许,亦有开明、包容的一面;与此同时,老年人更是他们自己,追求独立的精神上的享受人生——他们去画廊看画展,到大光明看电影,到兰心看戏,在国际饭店喝咖啡,还会和年轻人一样对爱情有渴望有需求。
我深陷于纪录片《前浪》的魅力之中,影片中的老年爱情故事或许并非完美无瑕,但那份源自灵魂的真挚与可爱,却让人无法抗拒。正如顾晓东所言,《爱情神话》以“很上海”的口号深入人心,它传递出的“不管几岁,爱情万岁”的理念,同样在《菜肉馄饨》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影片中那些六十多岁、七十岁高龄的老人,他们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同频共振,奋斗不息,又在新时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安享晚年。这样的当代上海老年人故事,既温情脉脉,又清新自然,充满共鸣。 在内部试映会上,许多年轻人纷纷表示喜爱这部影片,称观影后对代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被影片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老人所感染,感受到了跨越年龄界限的真挚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岁月痕迹。这份感动和启发,无疑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和思考我们与长辈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如何珍惜当下,让爱情成为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