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和第九届老舍戏剧节共同挑选的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得益于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对2021年和2024年度的支持,已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中剧场拉开序幕。
《我这半辈子》的舞台设计在此次演出中经历了显著的进阶变化,从最初的三面观小剧场的沉浸式体验,演变至如今的大剧场镜框式呈现。这一转变不仅拓宽了观众的观赏视角,更在舞台艺术上展现了新的高度。舞台上竖立着数块精心设计的几何背景板,它们以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了故事中两个核心城市——北京与伦敦——的典型建筑风貌和城市构成。这些线条既鲜明地展现了城市的具体形象,又不失抽象之美,营造出一种朦胧而丰富的视觉层次,令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感受着两个城市独特的韵味。
故事中的“烟火气”则体现在两处舞台设置上:垂下的纱帘幕自由展现出各种城市风貌与相关故事元素;一棵高大的树立于其中,带来坚硬又孤零的气息。舞美设计李彪说:“北京题材的戏,我绕不开这棵树,是冥冥之中的感觉。”在他一直以来的感受里,老舍先生就如这样一棵树,“孤独……又有生生不息的感觉,虽然是一棵冬天的没有树叶的树,周围环境也很寒冷,但树立在那里,是又孤独又温馨的。”
舞台地面也由过去的雪地变成了石板地。石板形象参考了“圆明园”的石头形制,隐喻着“石头很顽强,虽然被摧残过,但是它依然在,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台前几盆老舍先生最爱的菊花,也依旧开得繁盛。
七个演员游移穿梭在舞台之上,饰演了超过二十余个角色,共同描绘出北平民国时期的众生图景。
剧中男主角常顺,姓舒,北京人,底层旗人之后,生于小年夜,出身寒微。常顺年幼时,父亲因战乱而死。清末民初,乱世纷纷,常顺母亲独自操劳,坚忍持家,一家坎坷度日,生活极为拮据。生活虽困顿匮乏,但常顺不缺温暖与关爱,性格纯良正直,自强不息。后又经异国漂泊、职场迷茫、内心挣扎之种种,回首往事,才发现最珍贵的东西早在身边萦绕,终于不再拘泥于“小我”,找到了更高远同时也更有“温度”的人生目标。
首演结束后,饰演舒常顺的演员邢凯程谈及从主人公身上得到的力量时说:“我发现小年(舒常顺)身上有太多经历和烦恼和我自己有相似之处,这让我很动容——原来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迷茫与现在年轻人的迷茫好像都差不多。小年很让我佩服的是,他有思考,敢于去纠正当下,总结经验然后又能大步向前迈进。”这让邢凯程获得了一些感悟:“人在迷茫时,要不断去总结自己当下做的,不要随遇而安,要有勇气去找寻自己的理想。”
黄盈对此表示,在通往寻找自我的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寻找自我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对自己的认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时候当你已经笃定了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时,可能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因此黄盈认为,“寻找自我”这件事是“毕生功课”和“不断地修炼”:“它不是一次战役,也不能一蹴而就,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所有问题之门。也正因此,寻找自我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总是要‘脱一层皮’的。”
在遭遇挑战之际,两个字尤为关键,那就是“勇气”。黄盈指出,尽管“勇气”一词可能显得有些陈词滥调或概念化,但当我们投身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便能深刻领悟到“勇气”的真谛。
10月17日至19日,《我这半辈子》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三场演出。随后,该剧还将陆续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戏剧厅、顺义大剧院以及天津大礼堂中剧场展开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