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彦携带着《星空与半棵树》剧组的全体成员,踏上了通往山顶的征途。他们所前往的目的地,正是陈彦少年时期仰望星空的神秘之地。在这次旅途中,饰演村民“温如风”的演员王大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们等到夜幕降临,繁星却始终未能露出它们的容颜,但与原著作者陈彦并肩站立于他曾经仰望星空的地方,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却愈发浓烈,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最近,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全新剧目《星空与半棵树》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第24届活动中首次亮相,此剧亦系改编自陈彦所著小说的新锐话剧。在细腻呈现秦岭壮丽景色的同时,该剧亦深刻展现了那片土地的丰富底蕴与深沉情感。
对于王大治来说,陈彦是看着他从小长大的亲切叔叔,儿童时期的他趴在戏台上,看了一部部陈彦笔下特别“红火”的戏,“里面每个人物又生动又精彩”。他对陈彦的作品如数家珍,也常常想象自己能演上一把。“《装台》里的刁顺子,《主角》里的胡三元,我都可以试试!”
今年在陈彦的家乡镇安遇到,两人还是习惯性地用陕西方言交流。“陈老师,我要演这个。”“好,我相信你能演好。”剧中的温如风是一个在农村普普通通的压面人。十天的采风时间里,王大治跟着村里的乡亲认真学压面,“这对农村戏来说格外重要,不学会,在舞台上就是假的”。
在镇安,陈彦陪着演员们围读剧本,演员们听陈彦讲述他心里的“温如风”,讲他心里的家乡。陈彦告诉他们,温如风是背着半棵树寻找自己星空的那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王大治也一点点地“挖”作者的内心,“当我们聊完之后发现,他对每个人物爱得更深沉,远超我在读小说时候的想象。他的讲述对人物在舞台上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每一句台词都有巨大的帮助。”
陈彦的小说近50万字,将其浓缩到3小时的话剧绝非易事。原著线索纷繁,比如猫头鹰的俯瞰视角、乡村小公务员安北斗(党剑饰)与温如风的关系、安北斗的家庭生活和村庄的一系列工程等。这也要求编剧李宝群在改编的过程中要舍得“割爱”。最终,他和团队耗时三年,数易其稿,选择以温如风、安北斗、花如屏三个小人物来构成戏剧最核心的人物关系,以此展开更多故事。
导演宫晓东注重建立戏剧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剧中采用寓言、象征、荒诞等呈现手法,既“一本正经地表现冲突”,也“一本正经地冷嘲热讽”。“温如风是一个浸染在无尽侮辱中的人物。但我们不能只是直白地复刻这种尖锐现实,要采取艺术化手法来表现。”
《星空与半棵树》在西安的预演场上,陈彦安静地坐在观众席中。随着舞台灯光渐渐暗淡,演员们纷纷从台上走下,王大治紧随其后,走到陈彦身边,好奇地询问:“我这个温如风塑造得如何?”陈彦微笑着回答:“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温如风的幽默感、执拗的性格、坚定的信念,以及他背后那象征着生命力的半棵树。”从此,王大治在演绎温如风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那半棵树实际上承载着温如风的“半条命”。温如风十年的上访之路,不仅映射出北斗村的众生相,更推动着每一个人在时代社会的变迁中去探寻真实的自我,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星空与半棵树》在上海的首次公演,成为了王大治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他首次以主演的身份走上了话剧的舞台。当他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分享到朋友圈时,立刻得到了众多好友的支持与鼓励,包括段奕宏、王宝强、张国强、张译等演艺界的兄弟们。面对即将到来的舞台表现,王大治虽然内心充满紧张,但更多的是对上海观众反响的期待。他感慨地说:“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见证了无数戏剧的辉煌,什么样的戏剧没有在这里上演过呢?《星空与半棵树》是一台融合了浪漫与童话色彩的陕西话剧,相信上海观众一定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