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初夏时节,位于武山县马力镇的远中村,广阔的梯田宛如一幅优美的琴键画卷。往年度,这片梯田种植的全膜玉米实现了平均每亩产量1800斤的佳绩,使得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2万元。

李金顺,一位种植大户,依靠种植玉米,年收入轻松突破五六万元,这比外出打工的收入强多了!他亲眼见证了传统农业的华丽转身——从过去的牲畜犁地,到如今“东方红704”大型农机的驰骋田野,机械化率已超过90%,使得日耕作效率提升了惊人的20倍。这一变革不仅激发了村民们对农业的热情,也让全村30余户种植大户纷纷搭上了“科技快车”,共同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若提及传统农业的变革让人感到鼓舞,那么在田间地头所发现的“科技奥秘”更是凸显了现代农业的吸引力。

麦积区花牛镇罗家沟村的山地苹果园里,机器人“小火车”满载着一筐筐新鲜苹果,沿着轨道穿梭,“呼哧呼哧”驶进生产车间。这是甘肃省首个引进并应用于花牛苹果山地果园的轨道运输技术,一天可运输万斤苹果。

走进位于秦州区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天水镇标准化种植基地,一栋栋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科技化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温室内安装有精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智能化自动温控、补光系统,精准控制每棵树上施多少肥、浇多少水,大大提升了果品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

在甘谷县新兴镇辣椒种植基地,村民和覆膜机、辣椒移栽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紧密配合,迅速完成开沟、栽苗、覆土等连贯工序,高效地进行辣椒移栽作业。在小麦最佳防治窗口期,清水县白驼镇依托无人机搭载智能喷洒系统开展“飞防”,精准控制药液流量与雾化程度,彻底解决人工喷洒漏喷、重喷等问题,农药利用率提高30%以上,为小麦健康生长注入强心剂……

“藏粮于地”战略在天水地区得到了鲜活而深刻的体现:曾经的“望天田”如今华丽转变为“科技田”,传统的农耕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蝶变”。2024年,天水市粮食作物的收获面积达到了483万亩,粮食总产量更是高达140.52万吨,实现了连续多年的丰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3.12万亩,这一数字虽然仅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44%,但已足以见证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力。当机械的轰鸣声与数据的脉冲声交织共鸣,科技赋能的强劲旋律,已成为产融协奏曲中最激昂、最响亮的音符。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