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四川泸州江阳区分水岭镇的油纸伞博物馆门前,68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正费力地撑起一把直径3.5米、重达百斤的巨型油纸伞。伞下,数千根丝线经纬交织,展现出独特的几何美感。这把大伞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毕六福为传承和发扬分水油纸伞这一古老技艺的用心之举。

分水油纸伞是国内唯一完全保留全手工制作的油纸伞种类,制作过程需经历96道精细工序,包括伞架制作、石印制版、糊裱、网边、上油、穿线等。其中,“伞斗满穿”工艺尤为复杂,工人需将五彩丝线在伞架上穿梭,最终勾出七层不同的经纬图样,令人叹为观止。

分水油纸伞以其坚固耐用著称,开合3000次依旧顺畅,能抵御五级风力。其选材极为讲究:伞骨选用阳坡生长满3年的楠竹,伞柄用水竹,伞托则用岩桐或杉木,确保质地坚韧。毕六福强调,所有材料需在雨季前备齐,以防竹木水分过多影响伞的质量。

毕六福出身制伞世家,作为第六代传承人,他从小便跟随父辈学习制伞技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尼龙伞的普及,油纸伞产业一度衰落。面对市场冲击,毕六福曾尝试调整工艺,但因改用化工油导致伞面粘连,客户退单。这次教训让他更加坚定地回归传统,坚持使用桐油,因为这是分水油纸伞的“根”。

2008年,分水油纸伞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宣传让这一古老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如今,毕六福不仅致力于技艺传承,还通过博物馆展示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分水油纸伞,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