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几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不断加强,众多博物馆在选址、陈列和活动方面更加贴近民众生活,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和温馨的途径,以便他们能够更广泛地获取知识、感受文化、提升自身修养。

在炎炎夏日周末,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的溪口村,被群山环绕的乡村博物馆群吸引了众多游客络绎不绝。

在由昔日旧厂房蜕变而成的传梭博物馆内,悠扬的“咔嗒咔嗒”织机声回荡在空气中。这里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多把梭子,它们静静地讲述着人类悠久的纺织文明。博物馆的创始人郑芬兰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看,这件藏式木梭上刻着吉祥八宝,寓意着美好与幸福;那件印度铜梭上绘有孔雀图腾,象征着高贵与美丽。这些小小的梭子,实际上承载着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博物馆周边,还配套开设了以非遗纺织为主题的民宿和研学工坊,为游客们提供了更多深入体验纺织文化魅力的机会。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在杭州农历博物馆,伴随着童声演绎的《二十四节气歌》,馆长张放正在给学生们讲解节气文化。作为国内第一座以传统历法农历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这里围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变化布置展陈,200余件藏品与节气物候、农耕诗解等农历知识与文化相关联。“我的乡村情结很深。创建这个博物馆,也是希望能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农耕文化。”张放表示。

2021年,浙江成为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借此契机,溪口村整合本土手工艺、农耕文化和生态资源,将闲置民居、废弃厂房转化为文化空间,打造了一批别具一格的乡村博物馆。

“乡村博物馆的使命不仅是收藏展示,更要让传统文化、技艺可触可感。”百丈镇文化管家周红丽介绍,溪口村呈现出“一村十馆”的格局,除传梭博物馆、农历博物馆外,复原宋代龙窑柴烧工艺的青瓷艺术馆、开发出竹纤维环保文创产品的玩竹博物馆等,同样各具特色和人气。

乡村博物馆在带动观光游览、促进文旅融合的同时,还吸引到了新的文化资源。知名漫画家、儿童文学作家、省级非遗传承人等人士,先后在溪口村设立特色文化空间,逐步发挥出专业人才的集聚效应。

去年度,百丈镇公开发布了招募乡村合伙人的计划,诚邀热衷于乡村事业的朋友共同投身于乡村博物馆的创建工作。同时,当地政府实施了包括租金减免在内的共计10项扶持政策,以促进乡村博物馆的繁荣成长,并组建了乡村博物馆联合体,以加强整体规划与资源整合。

“在百丈镇,我们精心打造了10家各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每家博物馆都拥有一支专业的主理人团队,致力于市场化运营,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百丈镇党委书记陈时忠在介绍时表示,这些乡村博物馆为当地居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包括讲解员、导引员等职位。展望未来,百丈镇将继续努力拓展乡村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不仅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水平,还将周边环境乃至整个乡村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