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我国精心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顺利通过了评审,光荣地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北京时间12月5日的夜晚,该会议还审议并批准了我国“羌年”及其他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升级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名册,这一总数位居全球首位。 春节申遗的成功,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此次申遗成功,不仅有助于提升春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激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因此,春节申遗的成功,无疑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且象征着团圆和希望的节日,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它基于中国人在漫长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承载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习俗仪礼、技艺与知识,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遗产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文化创造力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动力。

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就开始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工作;2023年3月31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提交了申报材料;同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整个过程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从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到申遗成功,足以证明春节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随着春节的海外传播范围日益广泛,这一节日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接受、认同并深受喜爱的中华文化象征。该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更是对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有力支持。同时,它对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转眼间,不足两月,我国即将迎来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春节的盛大庆典。与物质形态的世界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并非物质,而是以人为中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这些文化实践、表现形式和知识技能,是各地人民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被视为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故宫为例,它作为世界遗产,其建造所依托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便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口头传统、乐舞、戏曲、工艺、炮制技艺、历法等,这些均属于“非遗”的广泛范畴。此外,还有一类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传统的礼仪和节庆民俗。在即将到来的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前,我国的端午节和二十四节气分别在2009年和2016年就已经享此殊荣;而羌族的传统节日——羌年,也在2009年被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历史记忆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珍视。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