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乐知生活在线 生活快报
分享

近日,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关潇,在重庆市举办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活动中,莅临了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海螺”)的生产车间。关潇工程师在参观过程中,站在车间外发表了见解。他指出,忠县地区的城乡生活垃圾被统一运送至这座位于长江之畔的工厂进行处理。在这里,垃圾经过资源化处理,转化为清洁能源,不仅实现了能源的再利用,而且剩余的飞灰也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实现了全过程的资源化利用。这一举措,使得重庆海螺正朝着实现“零排放、零碳工厂”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低碳理念在重庆并非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累赘,反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据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的数据披露,这一转型成果显著:“十四五”期间,重庆在能源消费增速保持年均2.4%的同时,实现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更为可喜的是,单位GDP能耗降至0.310吨标准煤/万元,这一数据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30%,充分展示了重庆在低碳转型道路上的卓越成效。

人们印象中的水泥厂,多是漫天飞灰、烟尘刺鼻、噪音震耳欲聋。重庆海螺水泥厂区却是另一番景象: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草坪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空气里没有想象中的粉尘味,反倒透着几分清新。

“现在看到的绿意不算啥,每年三四月才叫热闹!”重庆海螺副总经理汪庆民指向厂区深处,“至少三四千只白鹭会飞来这里,在树上筑巢、草坪上觅食,厂区就像它们的天然栖息地。”他说,建厂以来企业在环保和环境治理上持续投入,是想打破工业与生态对立的刻板印象,如今这份努力正被自然悄悄“回应”。

事实上,重庆海螺并不是“小打小闹”的水泥厂。它成立于2008年7月,是安徽海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已建成3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6台水泥磨机,熟料年产能540万吨、水泥年产能640万吨、矿粉年产能20万吨。

“忠县的生活垃圾治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忠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晓蓉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当地构建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全链条体系。在这套体系下,忠县告别了“被动填埋”的传统模式,转向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绿色处置路径,如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2025年将实现“零填埋”的目标。

垃圾被运到重庆海螺后,真正的“变废为宝之旅”才刚刚开始。厂区内,水泥窑协同焚烧生活垃圾项目24小时运转,这套设计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的系统,总投资9000余万元,2015年3月投运至今,已累计处理生活垃圾57万余吨。

不远处,2023年2月投产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同样忙碌。重庆海螺生产品质处常务副处长谭继平揭秘了它的另一个身份——“城市净化器”:“重庆人爱吃重油重辣,餐厨垃圾里油水渣混在一起难处理。到了这儿,先发酵分离,渣送进窑炉产热,热量替代燃煤,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就连剩下的残渣都能磨成粉,成了水泥原料。”

“和传统填埋比,这两个项目的环保效益太明显了。”汪庆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就减少了1000余亩填埋用地,彻底消除了垃圾渗滤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风险。生活垃圾、污泥和厨余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直接替代水泥生产所需燃料,每年可节约标煤4.2万吨。

在排放指标方面,我们实现了突破性的优化成果。汪庆民先生详细介绍了这一进展,他表示,通过我们采用的一整套协同处置技术,重庆海螺每年能够有效减排二氧化碳11.5万吨,并且能够协同减少甲烷排放量超过90%;在窑尾废气处理方面,二噁英的浓度已经降至0.0034纳克/立方米,这一数值远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此外,颗粒物的浓度相较于改造前稳定下降了60%;而二氧化硫的浓度更是低至行业特别限值的三分之一。这些显著的成绩充分展示了我们致力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与实力。

此举使得重庆海螺荣获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A级企业称号,并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同时,该企业的成长与地方经济的绿色发展相结合,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贡献了“忠县模式”。

发布时间:2025-09-14 08:02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