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乐知生活在线 生活快报
分享

步入成都天府第七中学的体育馆,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显眼位置张贴的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图。学生们正一丝不苟地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篮球训练。他们不仅专注地观察着墙上的动作示意图,细致调整手型和力度,更是用心控制篮球的反弹高度和节奏,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达到最佳状态。

作为首批《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国家标准的试点校,天府七中每月进行双周测评,并且用全员培训和专业教师深度研修的方式,让《规范》更好地走进课堂。

“在国标发布之前,体育老师上课没有一个统一的依据。我们作为12年一贯制的学校,学生在小升初之后,他们的体育课还都是统一要求,学生群体没有按照运动能力进行分层、分类,一体化教学也没有办法实现。”天府七中学生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唐金菊说。

唐金菊女士的一番话语,深刻地触及了许多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鸣。她指出,缺乏一个统一且规范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大难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因为其涉及社会对体育的全面认知,还与体育项目自身的独特性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以运动表现为例,其非完全重复的特性使得评判标准难以统一和标准化,从而增加了评价工作的难度。

发布时间:2025-09-14 07:47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