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周末,四川大学博物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是小小生物学家”主题研学活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小学生们与专业讲解员进行了积极的问答互动,整个场面充满了学习的乐趣。在这些小探索者的眼中,博物馆仿佛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他们不仅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了解生长在成都平原、横断山脉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各类生物标本,还在大熊猫标本、《峨眉植物图志》等珍贵藏品前驻足,仔细端详,聆听讲解员的生动描述,仿佛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对话。

四川大学博物馆,这座拥有超过110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在2023年迎来了新馆的落成。馆长汪东升自豪地介绍,新馆位于成都武侯区锦江南岸,紧邻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是原四川大学博物馆与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的完美融合,标志着成都市与四川大学的深度合作。新馆的展厅面积高达近1万平方米,藏品丰富,其中包括书画、陶瓷、雕刻等人文类文物8万余件,以及动植物标本近百万件,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

常设展览,包括基本陈列、自然专题展、艺术专题展。其中,基本陈列从自然、考古、民俗和民族等方面展示了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一本发掘日记,详细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首次科学发掘三星堆遗址的细节。“当时还有之后的几次发掘,都有四川大学师生的身影。”汪东升说。

在呈现地域特色之外,四川大学博物馆还积极促进跨国文化交流。前不久,“自然的肖像——中外博物绘画艺术展”在该馆拉开帷幕。“展览反映了中外数千年的绘画艺术史,汇集了全球各地的博物绘画、版画、古籍等艺术珍品及各类自然标本共320件。”讲解员熊珂介绍。

如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通过开展各类研学和社会教育活动,推动知识与文化的大众传播。今年春天,该馆举办的一场上巳节传统文化体验大集活动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市民参加,大家穿汉服、学民俗,兴趣浓厚。“依托馆内丰富的动植物标本资源,我们组织了多期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很受大小朋友的欢迎。”汪东升说。

四川大学博物馆致力于打造既注重研究又重视传播的世界级一流馆所。汪东升强调,博物馆将积极开展历史研究、展览交流和文化传播活动,不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并确保观众每次参观都能感受到新鲜体验。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