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在上海建桥学院举办了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的现场咨询会。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来自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的考生及家长纷纷预约参加,现场气氛热烈,人潮涌动。

因降雨天气,往年设在操场的摊位迁移至教室内。新民晚报记者走访了多间教室,倾听了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以及招生老师们最想传达的信息。

“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留沪还是赴外省市”,在苏州大学点位,记者向该校能源学院院长助理张振华抛出这俩老生常谈的疑惑。

“去年,苏州大学在上海招了31位考生,今年在上海的招生人数会略有增加。”张振华表示,在离上海比较近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里,苏州大学是“最优选”——从苏州坐高铁到上海,只要半个多小时。学生如果想家了,随时可以踏上回家的旅程。

他感慨,近年来,考生和家长咨询问题越来越专业,例如对某个专业多年录取分数的变化、保研率、转专业政策等,在咨询时都非常了解。

“我觉得对于全国的名校,考生应该将学校放在第一位。”张振华说,“而其他高校,优先考虑专业,方便未来跃升到好的名校。”

他还指出,最近三四年来,各大高校为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增加人工智能(AI)相关专业,但如果考生都涌向AI专业的话,势必会造成人才的过度饱和。在他看来,反而是“AI ”在未来十年里更有发展趋势,也能走得更长远。

同济大学上海宣传组组长慎金花指出,在“先出分后填志愿”下,家长和考生会充分利用每一分,能往上走一走的,一定往上走走,这造成了这几年招生的录取分数空间越来越小——某个专业录取的最低分和最高分之间的差距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空间。

“家长和考生不要盲目跟风,不能不管孩子自己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哪些专业热门就逼着孩子去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尊重考生自身的兴趣和志向,然后根据学科特长去选择适合他发展的专业。”慎金花建议。

“前来咨询的考生和家长普遍关心同济今年的特色专业和培养政策。”慎金花告诉新民晚报记者,今年学校招生亮点可概括为“11430”:即1个班型、1个机制、43个机会、0调剂。

其中,“1个班型”指聚焦“工程智能”推出的“卓越计划班”,含四大领域,领域内专业任选且确保覆盖心仪专业,特别是信息类热门专业;“1个机制”是专业任选机制,适用于国豪班、卓越班及经管、建筑、理科大类;“43个机会”指学生进校即可参与二次选拔,学校开设43个拔尖培养特区,提供超1300个名额;“0调剂”指普通批次施行“不报不录、填满志愿不调剂”政策。

我们今年本科招生计划迎来重大调整,将扩招350人,使得整体招生规模攀升至4520人。此次扩招的重点将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我国亟需发展的前沿科技领域。华东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孙玉柱在介绍这一喜讯时表示,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持续进行优化与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同时,学校对计算机与金融学双学位项目、工科试验班(生物医药方向)、机械智能化实验班等具有明显优势的交叉学科项目以及双学士学位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容,以培养更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远道而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冯晋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哈工大在上海普通批次进行招生,特别设立了拔尖人才创新培养的尖班。该尖班的学生在攻读6至7年的时间内,即可完成本博贯通培养。其中,本科阶段学习时间为三年。冯晋老师指出,按照传统的培养路径,从本科到博士通常需要10年以上时间,学生毕业时往往已接近30岁。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创新生态的构建。此外,哈工大还特别推出了院士特色班,由院士亲自担任班主任,如永坦班、善义班等,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