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第十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的盛大启幕仪式于嘉峪关大剧院隆重上演。众多影视领域的学者和行业翘楚汇聚于丝绸之路的要冲、闻名遐迩的嘉峪关,共同见证璀璨的星光盛典,共谋影视发展的美好前景。

嘉峪关,这座以关隘命名、因关隘而闻名的古城,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作为万里长城的西端起始点而声名远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为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嘉峪关邂逅国际短片电影周,是一场文化之约。十余年来,嘉峪关市以文化为脉、以光影为桥,连接历史与当代、畅通中国与世界,涌现出一批电影佳作,以影像的独特感染力记录时代脉搏、展现生活百态、传递文明薪火。

短片虽“短”,却可承载“大”内涵;电影虽“小”,却能展现“大”格局。

“作为全国唯一以短片为主题的盛会,本届电影周既是对甘肃和嘉峪关深厚历史文脉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生动实践。”嘉峪关市委书记刘恩举介绍,本届电影周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短片、长片及剧本作品,探索“影视+文旅”“影视+科技”“影视+美食”等融合路径,推动电影艺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为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贡献更多嘉峪关力量。

甘肃这片文化沃土,正在成为电影创作的天然超级影棚。在这里,历史不仅是沉默的典籍,更是可触可感的叙事现场;山河不仅是风景,更是承载深情的宏大场景;当代奋斗不仅是生活,更是值得被光影铭刻的时代主题。

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陇原大地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

甘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深入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创新公益电影放映模式,拓展“电影+”融合业态,推动电影事业蓬勃生长。十余年来,已成功展映40余个国家、2000多部作品,搭建起跨越国界的电影之桥、文化之桥与心灵之桥,在推动短片艺术交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中留下了鲜明印记。

回望历届电影展,它早已超越了一场单纯的光影盛会,更化身为思想碰撞、灵感迸发的国际舞台。未来几天,四海影人共聚雄关,以银幕为媒、以创作为桥,在对话中凝结共识,在交流中激发火花。

“甘肃本身就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卷,是影视创作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过彤表示,将携手团队深入这片瑰丽土地,致力于把甘肃得天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转化为具有情感温度与沉浸体验的影像作品。

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陆川在发言说:“甘肃是广大电影创作者的热土,这里曾涌现无数优秀影片。我们将继续用摄影机作笔,以天地为卷,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书写新的光影传奇。”

作为开幕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故事,大电影”主题海报展备受瞩目。走进展厅,仿佛步入立体的电影艺术殿堂,160幅精选海报在秋日暖阳下绽放着独特光彩,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人穿梭其间,在这座光影殿堂中流连忘返。

《小巷》的市井烟火,《蟹子汽水》的青春悸动,《三大队》的正义追寻……方寸之间,尽显乾坤。策展人王小曼介绍:“这些海报不仅是电影的推介,更是独立的艺术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电影背后的创作故事。”

“小故事”单元荟萃了包括《小寒》《蟹子汽水》《我的爷爷奶奶》在内的150幅短片海报。它们以大胆的视觉语言和新锐的美学风格,勾勒出年轻电影人眼中的时代镜像,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皆是对现实最深切的注视与回应。

“大电影”单元则展现《三大队》《坪石先生》《如果悲伤可以解释》等10部入选本届电影周展映的佳片经典海报。它们不仅是电影的宣传名片,更以凝练的视觉符号传递影片灵魂,展现出电影工业与艺术创作交织的魅力。

在观看纪录短片《守望·嘉峪关》的海报时,北京的影迷张先生不禁停下脚步,凝望了许久。海报以简约的水墨画技巧妙地勾勒出嘉峪关的轮廓,画面苍茫而又深沉,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岁月沉淀。“寥寥数笔,却似乎把嘉峪关六百年的风雨沧桑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张先生感慨万分地说,“这部影片所记录的,正是我们今日‘守关人’的故事,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这座古老的城墙,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第十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已经拉开序幕,这一以嘉峪关为背景、星辰为舞台的电影盛宴,不仅展现了短片艺术的非凡光彩,还通过一次次穿越时空的交流,生动记录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