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10月16日,我们迎来第45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端牢饭碗,中国底气十足。

辛勤耕耘、保证粮食产量;节粮减损、深耕“无形粮田”。生产、储备、加工、消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努力,贯穿粮食流通全链条。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但多年丰收并不代表可以懈怠松劲儿,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还在威胁着粮食生产。

近期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等地出现连阴雨天气,一些地方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秋收进度受影响。

农时不等人!河南改造升级收获机,提升过湿地块通过能力,保障秋收进度;山东绘制全省“三秋”农机化生产服务图,动态更新公布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各地协同发力、多措并举,确保秋粮这一全年粮食“大头”平稳落地。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国扎实、稳当的大国粮仓,为端牢“饭碗”增添力量。

粮食怕热,高温易变质。位于河南周口的中央储备粮沈丘直属库,工作人员用内环流控温技术为粮食“锁鲜”:冬季借北方冷空气通风蓄冷,在粮堆内蓄积冷源;夏季循环冷源,让粮堆保持在准低温状态,延缓品质劣变。

粮食收获运输时易混入害虫,蛀蚀粮食。在安徽阜阳,中央储备粮阜阳直属库采用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向粮仓注入二氧化碳,在粮食周围形成“泡泡屋”,创造低氧环境,抑制微生物繁殖、防治害虫,实现粮食绿色保鲜……

放眼大江南北,更多绿色储粮科技因地制宜应用,减少储存粮食数量损失,还提升粮食品质,让人们饭碗里盛满更加新鲜、优质的中国粮。

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渐成“新食尚”——

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

珍惜碗中粮,减少浪费,是对亿万农民辛勤耕耘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中国饭碗”最直接的守护。

晚饭时间,在浙江杭州,老字号餐饮店“知味观”内人头攒动。记者注意到,点餐前,服务员会对顾客进行菜量提示,避免客人因为不了解情况而造成点多浪费。点餐窗口旁、桌子立牌上、纸质版菜单上都有关于不剩饭、不剩菜的提醒。

2025年10月15日,在浙江杭州老字号餐饮“知味观”一家门店内,“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醒标语被贴在醒目位置。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晚上9点半,云南昆明西山区1903商业广场内的一家品牌连锁蛋糕烘焙店内,店员正将剩余的蛋糕、甜品裹上塑料膜,装进密封箱。“当天卖不完的面包蛋糕,我们会打包好,送到工厂经过专业处理加工成鸡饲料,物尽其用。”店员介绍。

当前,全国各地“光盘行动”渐入人心,餐饮节约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新食尚”。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