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所,医生遇到上述情况时,往往会首先考虑患者是否有社交恐惧症。有时候,父母会来问问题,因为他们的孩子有一些类似的行为。

  社交恐惧症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

  有社交恐惧的青少年通常会有一系列症状。比如心理上害怕在社交场合被人看,害怕丢面子或尴尬的言语和行为,有的人甚至出现脸红、发抖、恶心、尿急、尿频的症状。当然,单凭症状不能算是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诊断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类患者会因为对社交活动的预期焦虑而感到非常痛苦,并采取回避行为。比如拒绝去某个社交场合,甚至拒绝去人多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仅有症状,而且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最终给患者带来心理痛苦。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一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社会恐惧”。暂且称之为“青春期社交恐惧”。这种症状多见于青少年,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复杂的欲望和恐惧心理。虽然他们内心渴望与他人交往,但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他们会莫名其妙地紧张,有时甚至面红耳赤,最后他们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宁愿一个人呆着,或者只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

  原因是这种情况与青春期青少年情绪波动大、人际关系敏感强有关。如果人们能够理解这些知识,并耐心和平地对待他们,他们就可以相对顺利地度过这样一个特殊时期。

  是什么导致了社会恐惧

  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方面,它们可以是轻微的表现,每个人都有;另一方面,这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有时候,两者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显。有人可能会问,是什么导致了社交恐惧的各种表现,最终发展成一种疾病?

  一般来说,社会恐惧的原因是复杂的,很难说单一因素起绝对作用。有时候,一次屈辱的社交经历会导致青少年的“社交恐惧”。一些研究还发现,如果一个孩子在严酷的教养环境中长大,或者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逐渐对自己形成更高的要求,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自我接纳能力差,相对更容易出现“社会恐惧”。

  当然,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也会表现出“社交恐惧”。这个时候的主要问题是抑郁,“社交恐惧”只是次要症状。

  如何应对青少年的“社会恐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表现出“社交恐惧症”症状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社交恐惧症。目前,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互联网获取知识的便利,许多青少年会在互联网上寻找健康信息并进行自我诊断。当我们缺乏完整的知识时,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把自己的一些表现视为疾病,戴上精神疾病的帽子。

  其次,根据心理学的“自我推荐理论”,“社交恐惧”往往与我们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动机有关。如果我们不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就不会紧张或害怕。

  因此,当一些负面经历在我们脑海中反复出现时,我们可以采取“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对话”,认识到我们感受到的恐惧其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共同经历,告诉自己没有必要压抑或夸大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放松并面对它们,有时甚至用“自我戏弄”来释放压力。

  如果自我调整后效果不理想,那么我们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系统脱敏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使用这种方法,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先让你学习一些放松方法,根据恐惧的程度和你一起安排恐惧场景,然后根据你的放松状态决定逐渐将自己暴露在引起焦虑和恐惧的场景中。

  使用系统脱敏方法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如果一次走的步数太多,选择了一个超过当前承载能力的场景,很容易造成挫败感。此外,认知疗法也是心理咨询师治疗“社会恐惧”的常用方法。

  也有人可能会问:药物对解决“社交恐惧”问题有用吗?总的来说,药物治疗是一种辅助治疗,其作用往往是缓解焦虑或伴随的抑郁。在正常情况下,抗焦虑药物可以缓解情境焦虑,使自我心理调整或心理治疗更容易。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