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随着网络购物领域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的消费陷阱层出不穷。在“限时特惠”、“品牌同款”等诱导性营销手段面前,消费者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呢?值此“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于4日发布了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务必牢记“三个不”:不轻信夸大宣传、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脱离正规平台进行交易。这样的提醒,旨在帮助消费者在享受便捷的网络购物体验的同时,也能有效地规避潜在的风险。

仔细辨别促销活动的可靠性

原价高达999元,现推出限时优惠价仅需99元;“抢购倒计时”活动正在进行,此类看似极具吸引力的促销优惠,消费者往往难以迅速判断其真实性。事实上,有些商家采取虚构原价、夸大折扣等手段,误导消费者进行购买。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吕金波指出,这种行为可能触犯了我国《价格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关明码标价和禁止虚假宣传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应当积极利用正规的比价工具或平台的历史价格查询功能,来核实商品的真实价格波动情况。在面对“限时”、“限量”等营销策略时,消费者应保持理性,避免因冲动消费而遭受经济损失。同时,建议消费者保存商品促销页面截图、商家承诺记录等相关证据,以便在后续维权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持。

防范假冒伪劣风险

“品牌同款”“正品代购”,网络平台部分商家以“低价清仓”“工厂直销”为名销售假冒品牌商品,或通过仿冒商标、模糊描述误导消费者。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品牌官方旗舰店或平台认证的自营店铺,查验店铺公示的营业执照等资质。收到商品后仔细核对品牌标识、防伪码、产品批次等信息,发现异常立即拒收。保留购物凭证、商品详情页及聊天记录,作为维权依据。

警惕新型诈骗手段

近期频发“冒充客服退款”“快递丢失理赔”等电信诈骗案件。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消费者订单信息,诱导点击钓鱼链接、提供短信验证码或下载不明软件,导致消费者资金被盗。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切勿轻信陌生电话、短信,所有售后问题都应通过平台官方渠道联系客服;拒绝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谨防“屏幕共享”操作,避免远程操控导致账户失控;谨记正规网购平台的退款、赔付款都是从顾客支付账户原路返回,没有所谓的“退款链接”,也无需下载其他App,要求另行下载App或扫码入群等大概率是骗子。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部分商家违规收集消费者身份证号、人脸数据等个人信息,或通过快递面单非法收集、买卖用户地址、电话,导致骚扰电话、诈骗风险增加。

消费者如何强化个人信息保护,防范隐私泄露?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非必要不提供详细住址,可填写代收点或快递柜地址;丢弃快递包装前,务必清除或涂抹面单上的个人信息;谨慎授权App获取通讯录、定位等权限,定期清理缓存数据。

依法主动维权

当消费者遭遇虚假宣传、商品质量缺陷、拒不退换货等问题怎么办?

中消协提出建议,消费者在遇到权益受损时,应积极采取行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维权过程中,消费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依次选择以下途径:首先尝试与商家进行协商,要求其履行退换货或赔偿等义务;若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申请交易平台介入进行调解;若平台处理效果不理想,消费者可以通过“消协315”投诉平台或拨打热线电话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涉及金额较大、情节严重,消费者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