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癌症的免疫疗法过程中,免疫细胞必须接收到足够强烈且数量充足的信号,以便对癌细胞展开攻击。然而,癌细胞具有狡猾的伪装特性,其表面上的自然信号却相对稀少。

如何实现癌细胞的精准识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韩硕研究团队,巧妙地将化学生物学领域的邻近标记技术应用于疾病治疗研究。他们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对深红光或超声波具有响应特性的工程化纳米酶,成功研发出一种能够对癌细胞进行精准识别的“纳米标记机器人”。这一突破性的技术成果,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于10日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研究员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据韩硕介绍,邻近标记技术是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能在细胞的特定位置对周边环境进行催化标记。利用这一技术原理开发的“纳米标记机器人”,可搭载识别癌细胞的抗体或配体,通过血液循环富集在癌细胞的表面,再通过深红光或超声波下达指令,就可以给癌细胞打上清晰的标记,成为“人造靶标”。

针对这些“人造靶标”,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为小鼠注射了一种特制的BiTE分子,这种分子一方面能增强“人造靶标”标记信号,另一方面还可以激活并召集体内免疫T细胞前来参加抗癌的战斗。

“这种高密度的标记,不仅是简单的指引,更像是吹响战斗的冲锋号,促使T细胞表面的相关识别受体高效聚集,触发其最强攻击模式,对深红光或超声波引导的位置,实施精准打击。与此同时,还能激活全身免疫系统,形成长期记忆,如同在体内接种了‘肿瘤疫苗’。”韩硕说。

当前,该研究在实验鼠肿瘤模型及体外临床肿瘤样本的实验中均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这为研发更加智能与高效的下一代免疫疗法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

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多重资助。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