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秋风送爽之际,百舸争流。随着我国对渤海、黄海等海域伏季休渔期的相继结束,成千上万的渔船纷纷起锚出海,标志着捕捞新阶段的开启,使得更多高品质的海鲜得以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

目前,福建省内的众多渔港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每次出海的渔船捕获量大致在5000公斤上下。市场上供应着丰富的海产品,包括马鲛鱼、鱿鱼和花蟹等各式海鲜。

在广东湛江,天未亮,渔市就已人头攒动。活蹦乱跳的梭子蟹、巴掌大的明虾等海鲜成为热销产品。

在山东龙口,记者跟随渔船一同出海。船上配备先进的探测设备与卫星导航系统,成为船长精准判断渔网位置的“眼睛”,实现高效作业。傍晚归港时,码头早已人声鼎沸。螃蟹、皮皮虾等海产被商户们迅速分拣,一部分现场售卖,一部分通过冷链发往各地。

“东海鱼仓”浙江舟山,自开渔以来迎来梭子蟹上市高峰。在舟山国际水产城,每天有近百艘渔船靠岸卸货,高峰时到港量达到3250吨。为应对交易高峰,当地灵活调度码头泊位,保障鲜活海产第一时间进入市场。

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我国正致力于全面挖掘和合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推动内陆大水面增养殖的科学发展。目前,新疆、宁夏等西部省份已成功突破养殖技术的瓶颈,使得海鲜养殖在内陆地区得以实现,让海鲜在内陆“扎根”。例如,在宁夏盐池县的一个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技术人员巧妙地在盐碱地复制出类似海水环境,成功实现了对虾的本土化养殖,展现了我国在生态养殖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我国海洋渔业产业正经历从沿海至内地、从传统捕捞转向智能养殖、从线下销售转向线上热销的全方位升级。截止今年7月,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约360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37%,显示出稳步增长并趋于乐观的走势。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