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乐知生活在线 兰州
分享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公众开放的首日便吸引了众多目光,上海美术馆门前人头攒动,长龙般的队伍蜿蜒不绝。展厅内,尽管静谧,但却是人头攒动,秩序井然。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身份的观众汇聚于此,共同追寻岭南美术在过去一百年中的沧桑巨变。与此同时,上午时分,一场以“中国近现代美术与广东实践”以及“广东近现代美术的区域互动与历史叙事”为主题的开幕研讨会也在美术馆内同步举行。众多美术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上海,犹如武林高手“论剑”,共同追溯并梳理广东美术百年来的发展轨迹,探寻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这些小小的叶子,从尾部到尖端,颜色由深至浅,过渡极其自然,背后是多深的功底!”戴先生指着画上的一片竹叶感慨。退休后爱上琴棋书画的他,是上海各大美术展的忠实观众。“把每幅作品的细节看进心里”,是戴先生观展的习惯。而此次展出的岭南美术作品在细节上的把握,让戴先生深感“来值了”。对他来说,这次观展既是一次欣赏,更是一次学习。

在展览现场看到,几位结伴而来的艺术院校学生带着笔记本与相机,穿梭在各个展厅内,不时被某幅画作吸引,停下脚步细细欣赏。在林风眠的《青衣仕女》前,他们驻足良久。画中人物既有东方古典的娴静,又透露出西方现代的美感。其中一位女生告诉记者,“美术专业课上常读‘岭南画派’,但只有站在原作前,才能真正体会那种融合中西的力度。”

研讨会上,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劲堃提到,广州与上海两地的文化构建与经济模式紧密相连,广东人在上海工商领域创造传奇,岭南画派也在此发芽壮大,两地艺术渊源长达百年,是毋庸置疑的“老朋友”。

为何早期岭南画派会选择上海这片沃土作为其成长的摇篮?从艺术家的身份认定这一角度出发,李劲堃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许多岭南艺术家除了艺术家的身份外,还是革命者,更是革命实践的推动者。以高剑父为例,他早年便加入了同盟会,并积极参与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备工作。他们投身艺术,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变社会。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他们选择来到当时文化氛围最为浓厚、活力十足的上海,创办了《真相画报》。这一举措使得他们的艺术理想得以突破地域限制,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为影响全国的重要美术资源。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在谈及艺术发展时指出,这种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交织,在新兴木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尤为显著。她表示:“鲁迅先生曾在上海发起新兴木刻版画运动,这一运动对广东美术界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林蓝进一步阐述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与上海在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始终保持紧密。”近年来,广州三年展与上海双年展等艺术盛事相互呼应,两地之间的艺术交流从未间断。正如林蓝所言,“百年来,沪粤之间的艺术交流始终如一,百年之后,这种联系依然坚固。”

发布时间:2025-11-10 13:5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