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上海示范区线16标段迎来了重要突破,"申平号"盾构机成功实施分体始发,这标志着该项目建设已步入盾构隧道掘进的新阶段。此外,此次分体始发还是首次在市域线中采用直径达14米的超大型盾构机。

位于闵行区华漕镇的示范区线16标工程,其盾构区间全长达4.3公里,隧道设计为独特的W形纵坡。该区间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全球领先的一台14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从芳乐路站起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地质环境,最终到达中间风井完成接收工作。 这一隧道区间以其“软、难、险、新”四大特点著称。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过程中需穿越软弱地层、富水砂层,同时还要面对多处河道、建(构)筑物等潜在风险源。这些挑战不仅要求施工团队具备高超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还体现了我国在隧道建设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针对盾构始发井空间狭小等不利因素,项目团队创新性采用“分三次装机、分阶段始发”的分体始发工艺,将盾构机主体与泥浆循环系统、管片运输系统等后配套系统分离, 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核心掘进+辅助支撑”的灵活组合。

具体操作上,首次装机完成刀盘、前盾及中盾组装,形成核心掘进模块;二次延伸在隧道掘进至20米时,吊装下井安装连接桥; 三次贯通在隧道掘进至80米时,完成剩余所有后配套设备的连接,形成完整施工链。这种分体始发方式如同“拼搭积木”,有效解决了始发场地空间受限的问题,为项目建设高效、有序推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此外,“申平号”盾构机内部精心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建造管理平台,该平台集成了隧道监测、激光导向、压力传感等超过200个监测点。通过这些监测点,平台能够对盾构的姿态、推进速度、土压平衡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精确的监测。其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为盾构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这一智能化的监测与管理系统,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