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荣获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四角坪遗址,经过长达6年的连续挖掘,出土了珍稀的秦朝阙门遗址。据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可能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阙门遗址之一。

四角坪遗址,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迹,坐落在我国甘肃省礼县县城东北方向大约2.5公里的四格子山顶。遗址整体布局巧妙,其所在的山顶平台经过人工精心“削平”,使得结构显得格外清晰,气势磅礴。在这片宏伟的遗址中心,坐落着一座面积约900平方米的方形夯土台,其东西南北四向各延伸出三组平行的门塾建筑,而四角则巧妙地建有曲尺形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中心对称建筑群。这一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礼制性建筑群,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更是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生动物化载体,堪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2024年夏季,考古工作人员在遗址西侧第二与第三组门塾建筑之间,发现了一处由两个对称阙台基址构成的早期阙门遗迹。

“两个阙台间留出的通道,正对门塾建筑大门,形成一条直指中心夯土台的道路,初步判断这就是当时祭祀活动的通道。”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段涛说,2025年春季,他们在北侧相同位置又发现了形制一致的阙门遗迹。

四角坪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侯红伟介绍,阙门是中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等重要建筑大门两侧的一种礼制性建筑,具有明确的等级标识功能。例如,在汉唐时期,最高等级的阙门形制为“三出阙”,即由对称分布的三重阙台构成的阙门,故有“天子三出阙”之说。四角坪遗址发现阙门,进一步佐证了该遗址是古代高等级礼制建筑。

“虽然形制尚不如后世成熟,但已初具雏形。”侯红伟说,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阙门起源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考古工作还揭示了古人应对复杂地形的营造智慧。

为承载规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古代建筑师在“削平”山体后又实施了补充夯筑工程。此前被推断为围墙的外围夯土墙体,经解剖发掘证实,实际上是用于补齐山顶平台不规则边缘并起到加固与防护作用的护坡。

侯红伟指出,护坡工程自山腰处起逐步向上夯实,直至山顶逐渐收敛。这一新发现使得该遗址的总面积得以从原先的2.8万平方米增至超过10万平方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以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裴建陇等资深专家共同指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一古训深刻揭示了祭祀与军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四角坪遗址不仅是宗庙建筑和畤祭建筑的传承,更是秦人开创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祭祀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对汉代德阳庙、王莽九庙,以及后世的天坛、地坛等建筑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展现了国家意志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