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段时间,金川区坚决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推动产业升级、防治污染、生态恢复以及乡村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在戈壁滩上,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板宛如浩瀚的海洋,而白色的风力发电机缓缓旋转,西坡、金武路光伏园区以及北部的风电场,这三座清洁能源的核心基地已逐渐显现出规模。

金川区积极把握“双碳”战略带来的发展契机,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循环经济等行业,持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成分和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该区共推进了48个光伏和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了356.8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链持续得到强化和扩展。

“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区餐厨垃圾实现全域收运,城乡再生资源分类和垃圾分拣水平持续提升,金川区获评“2024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以前洗菜水留在院子里,现在直接排走,干净多了!”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村民孙建萍笑着说。

金川区创新构建三级环境网格监管体系,常态化巡查、即时整改,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环保问题。全区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彻底清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双百”目标——管网覆盖率、治理率均达100%,27个行政村彻底告别污水横流的现象。

同时,通过“治企、减煤、抑尘、禁燃”组合拳,完成农村清洁热源改造1.06万户、建筑节能提升7344户,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超90%,工地抑尘合格率达96%以上。

如今,230座智能“环保小屋”覆盖城区,扫码投放、兑换礼品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垃圾分拣中心、第二垃圾处理场建成投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完成升级,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持续提升。

面对风沙挑战,系统修复是关键。金川区扎实推进绿洲边缘防护林、北郊生态治理等工程,“十四五”以来,完成造林6.54万亩,修复草原3.7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超10万亩,一道绿色长城正在北部戈壁悄然形成。

推进“百塘千渠”工程,建成蓄水设施70座、引水渠954公里。一张高效节水的生态水网贯通城乡,润泽了农田,滋养了绿洲。

“过去打扫卫生靠人力,效率低。现在专业设备和保洁员‘双管齐下’,村子大变样!”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党支部书记田有祥说。去年7月,金川区引入专业公司开展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营,配置专业车辆18台,实现27个行政村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100%。

金川区成功打造了甘肃省第一个涵盖整个农村区域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项目,确立了“城市周边村庄接入污水管网、中心村庄建设处理设施、偏远村庄配备化粪池”的治理模式,确保了农村污水治理实现了两个“百分百”的全覆盖。

在全区范围内,我们已成功打造了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有效构建了“废弃物—沼气—沼肥”的循环利用链条。目前,畜禽粪污的利用率已经高达91.15%,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更是超过了94%。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农药包装的回收体系,使得回收率从原来的50%提升至80%。同时,推广了加厚地膜的使用,覆盖面积达到31万亩,其回收率也达到了令人满意的86.14%。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