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新能源车辆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其安全性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能源车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也在持续提高。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电池安全的国家标准也迎来了相应的更新与变革。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5月初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头四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已经突破了400万辆,同比增长幅度接近五成;同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1%。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理事长董扬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的专访时指出,从统计数据和概率分析来看,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的事故率实际上比传统燃油车要低。然而,一旦电池发生起火,其扑救难度远超汽油火灾,且复燃的风险较高。这一特点正是新能源汽车火灾问题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整体品质,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新国标)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尚未达到新标准要求的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将拥有一年左右的过渡期来提升技术。

据悉,新国标包含了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具体来看,这24项标准项目中,除了“过充电”“外部短路”“温度循环”这三项,其余项目均进行了修订或增加。其中,快充循环后安全、热扩散以及底部撞击这3项为新增或重要修订项目。

以底部撞击为例,在日常驾驶过程中,驾驶者难免会出现车辆被道路上的障碍物“拖底”的情况,这对于大多数电池包布置于底盘的新能源车而言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此,新国标规定的测试方法为30毫米直径撞击头,150焦耳能量撞击3次,要求电池在受到撞击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热失控事故标准中,为电池设置了一个“5分钟缓冲期”,即在热失控发生后的5分钟内,电池不得起火或爆炸,从而为车内乘员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然而,新出台的国家标准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突破,首次引入了“内部加热”的概念。这一举措不仅对电池的测试温度、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以及整车测试条件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范,而且更是首次提出了在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情况下,仍需报警,并且确保产生的烟气不会对车内乘员造成伤害的要求。这一新规定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保障水平。

为应对频繁快充导致的电池老化问题,我国新国标提出了严格的门槛要求。在新增的快充循环安全测试环节中,主要针对那些能在15分钟内将电池电量从20%充至80%的电池单体进行考核。这些电池单体需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后,依然能够顺利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确保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不会起火或爆炸,从而保障用户的安全。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