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乐知生活在线 生活快报
分享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显著增长,至2024年,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已上升至15.37%,这比预定在2025年达到的阶段性目标要提前完成。

1    打造全民共享的全国科普月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当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已在全国范围拉开帷幕。

“全社会科普活动积极性大幅提升,参与面大规模拓展。”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说。

今年全国科普月共设置“系列主场活动”“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六大版块内容,打造全领域行动、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目前已经汇聚各地活动超过10万场。

其中,科普剧、游园会、科学运动会等活动广泛开展,系列科普地图、科普研学路线陆续发布,全国百家科技场馆“科学之夜”持续举行,200多场科学大师剧火热上演,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开学季等节点的活动广泛开展……一系列活动极大丰富公众的科普体验。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负责人周德进介绍,今年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科学院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植物园、标本馆、天文台全部开放。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将赴各地开展超过780场科普报告,覆盖全国15个省份、28个地级市。

2    不断完善科普供给体系

在科技资源向公众开放方面,科普法作出了相关制度性安排。

基于院属野外台站、植物园、标本馆、天文台和大科学装置等,已建立16个国家科研科普基地;支持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创作,《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博物》等科普期刊广受读者喜爱……

周德进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发挥建制化优势,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有效打通了科技创新工作、最新科技成果与公众之间的通道。

科普法还规定,国家完善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建设布局,扩大科普设施覆盖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馆建设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倪志宇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有符合《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科技馆548座,现代科技馆体系逐步形成了“纵向贯通省市县、横向联动各领域”的网状发展格局。

倪志宇说,下一步,中国科协将持续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推进乡镇科普馆建设,提升科普场馆覆盖面;动员社会化阵地发挥科普功能,加强优质原创科普资源研发转化。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也对科普的内容和传播带来重要影响。”科技部九司司长刘育新说,科技部将研究科技资源科普化、前沿新兴技术科普等政策举措,激发和调动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开展科普的积极性,发展壮大科普产业,推动全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3    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

科普法规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冯身洪说,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是“十五五”时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工作之一。

青少年是科普服务的重点人群。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教育部健全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为中小学科普和校外科学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教育部将持续推动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深化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为国家培育更多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且具备扎实科研素养的青少年储备力量。”周大旺说。

中国科学院则注重发挥老科学家和研究生的作用。周德进说,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28年来累计开展4.6万余场讲座,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研究生科普学分制”鼓励研究生在课余积极投身科普实践。

作为我国科学普及领域的领军品牌,“科普中国”积极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构建了一支主要由社区服务人员、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等构成的科普信息传播团队,成员总数接近1800万,有力地实现了科普知识传播的全面覆盖。

倪志宇指出,未来,中国科协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及机构展开深度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个高品质、跨多个学科、覆盖面广的科普资源库。同时,将推行精细化运营策略,包括分类、分众和分区域的管理,旨在为科普内容制作者及广大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科普服务体验。

发布时间:2025-09-09 06:4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