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乐知生活在线 兰州
分享

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内,那些夏代晚期至清代中期的青铜器在射灯照耀下,散发出神秘的微光。突尼斯迦太基大学的讲师本·赫力法·法杜娃在观赏商代父乙觥时,久久未能离去:“这些三千年前酿造美酒的器具,竟能与现代人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交融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江南造物馆即将举行古乐器演奏表演之际,新南威尔士大学人文与语言学院荣休教授李木兰驻足片刻,感慨万千。她说道:“从古代的青铜铸造技艺到如今的江南丝绸工艺,我们不仅要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不应固守于过去。将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这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的重要启示。”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因为这个国家能为世界贡献太多宝贵的东西。”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莫斯科)副所长刘宇卫感叹,“如果我们停止对话、拒绝交流,整个世界将在隔绝与分裂中越陷越深。”

与此同时,另一路参访嘉宾步入了由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社区食堂、淋浴间、无障碍卫生间、儿童活动区一应俱全,精准回应不同群体的日常需求,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公共服务。英国作家卡洛斯·马丁内斯拿着小本子边走边记,“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厨房和淋浴间,户外工人可以休息、淋浴、热饭。我很高兴看到政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提供解决方案。”

看到服务中心用VR技术展现“一江一河”前世今生,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感慨道,“中国将AI、生态等新概念融入公共服务,难能可贵。”

下一站,参访嘉宾来到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豫园。当狄伯杰了解到豫园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为了“愉悦老亲”而建的私人园林后,他赞叹道:“外面是商业化的现代场景,内核却是中国传统‘孝道’,这样的融合让人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社会主义中国之友”平台联合编辑卡洛斯指出,中国正逐渐成为西方年轻人关注的焦点,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成就。与此同时,西南林业大学的外籍专家克秀莎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现代的进步,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生动体现:“在我眼中,这里既有西方风格的建筑,也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经过多角度对上海的深入了解,众多嘉宾纷纷表示感叹。他们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非简单的“新”与“旧”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对文明传承的“有机更新”。这种发展模式,既不拘泥于传统的“旧”,也不盲目追求“新”,而是倡导“新旧对话”,让高精尖技术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互交融,让古典的亭台楼阁与繁华的商区和谐共生。在这些看似时空错位的景象中,嘉宾们仿佛触摸到了中国发展的脉络,感知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底蕴。行走间,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这种现代化早已深深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2025-11-03 06:16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