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敦煌莫高窟的一处洞窟内部,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化采集设备正缓慢而有序地移动着,对壁画进行着精确的图像采集。而在不远处,技术人员正熟练地操作着手动设备,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灵活地应对着洞窟内错综复杂、大小不一的空间结构——这正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该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丁晓宏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将敦煌文化保存下来,更是要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让敦煌文化真正活起来。”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探索,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已历时30余载。目前,该研究院已构建起一套全面且成熟的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体系,该体系涵盖了从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到展示的整个流程。在洞窟壁画、彩塑以及遗址的数字化工作中,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众多设备与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精度已达到300DPI以上,显著超越了早期中外合作时期所采用的75DPI标准。这一跨越式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敦煌文物的保护水平,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洞窟的形式、大小、结构都不一样”,丁晓宏指着身后的设备说,“我们自主研发了两套系统,一套自动化,一套手动灵活组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定位纠正技术——由于壁画墙面存在起伏和变形,直接采集会使图像失真。数字化团队通过精准测量和算法纠偏,还原文物真实的几何形态,连毫米级的细节都得以保留。

同时,研究团队还综合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不仅清晰记录可见光下的图像,还捕捉到肉眼难以辨认的痕迹、褪色的线条甚至隐藏的文字。“这些信息对文物研究和修复具有重大意义”,丁晓宏补充道。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12个洞窟的三维重建、169个洞窟的虚拟漫游,数字化数据总量已达4PB。不仅如此,团队还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五万余张档案底片——包括黑白和彩色胶片全部数字化,形成了珍贵的数字档案。

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上不仅致力于本院藏品的保护,更将其影响力拓展至全国乃至全球。丁晓宏先生在介绍中指出,该团队已成功为全国9个省市共计25个文化遗产地提供了专业的数字化支持服务,涉及地区包括陕西、河北、四川等省份内的重要文物机构。在2023年,敦煌研究院的团队更是远赴缅甸,为当地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提供了技术协助,进一步彰显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历经两年,成功对一尊高达26米的佛像进行了全方位的数字化处理。他们通过构建精密的拍摄系统,分阶段采集数据,并实行多团队协作,最终圆满完成了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