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消费和出口国家,然而,在车能融合领域,我们仍需应对诸如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

于10月18日举办的“车能融合与智慧生态发展”论坛中,与会嘉宾就技术革新、商业策略、政策扶持等核心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体系协同进步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车辆融合的规模化发展,亟需依赖底层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深入实践。在此次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展示了最新的技术突破,内容涵盖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热管理等多个核心领域,为车辆能量互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出“四网四流融合”理论,强调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需与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深度协同。他认为,电动汽车的电力双向互动特性,使其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连接能源与交通的重要节点。基于这一理念,奇瑞汽车发布“迅龙秒充”构网型超充补能系统,实现5分钟充电500公里的高效补能,同时通过AI调度技术为电网提供阻尼特性与转动惯量支持,达成车网友好互动。此外,奇瑞还布局氢氨醇等多元能源形式,并推出面向海外市场的“能量魔方”离网供电产品,解决欠发达地区电网薄弱问题。

浙江大学求是科研教授熊树生则从热管理系统切入,带来“冷却液储能”的创新思路。熊树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针对传统动力电池储能量有限、充放电影响寿命的痛点,我们团队研发的R290冷媒热管理系统,通过储冷、储热技术提升车能系统效能。该技术已在B级电动车上完成试验验证,未来还可拓展至商用车、数据中心、零碳园区等场景,为车能融合提供新的储能路径。”

在充电技术领域,我国多家知名企业如阳光电源、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星星充电平台等,正致力于超快充电与智能调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其中,星星充电平台已成功聚合了5GW的充电与能源资产,通过创新性的“充电托管”模式,实现了对6小时以上充电场景的自动化价格调控。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降低了用户的充电成本,同时也为场站经营方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而阳光电源则专注于重卡等商用车的补能问题,提出了“能源托管”的全新构想。公司期待未来能够与自动驾驶技术相结合,使车辆能够自主参与电网互动,从而进一步释放车能资源的价值,推动充电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