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充电设施的服务能力。根据《行动方案》,我国计划在2027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过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以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从而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显著增长。此举不仅是对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短板的精准填补,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扫清障碍,铺设了一条宽广的发展道路。通过这一方案的实施,我国将能够持续巩固和扩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国地位。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背景下,我国抢抓历史机遇,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与燃油车补能方式不同,电动汽车运转需要一套全新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为保障新能源汽车跑得又好又快,“十四五”时期,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平均每5辆汽车就有2个充电桩。

虽然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服务能力基本满足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但与我国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快速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不均衡、设施功能结构待优化、居住区服务供给不充分、供电保障有待加强、运营管理质效有待提升等问题。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支撑,其服务能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需要继续提升充电服务能力。

“三年倍增”为市场信心“充电”。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供需矛盾突出,多地出现充电桩叫号排队现象,部分车主需等待3小时至4小时才能充上电。调查显示,在设施功能结构方面,目前我国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功率为45.5千瓦,尚不能有效满足节假日高速公路、城市热点地区等快速补能场景的充电需求;在空间布局方面,目前城市充电服务保障能力相对充足,但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建设尚不均衡。这种基础设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落差,给新能源车主出行带来不便,也让不少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

《行动方案》更加注重充电设施建设均衡性,明确要加快补齐农村充电设施建设短板,实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同时,要在重点城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加快大功率充电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设施功能结构。“三年倍增”目标的明确,给车企、电池厂、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消除了对基础设施跟不上销量增长的担忧,将极大刺激潜在购车需求。

“三年倍增”为产业链“充电”。新增上千万个充电设施,将带动一条产业链的繁荣。从充电枪、充电桩的硬件制造,到电力电子元件的研发生产,再到电网改造、土建施工、运营服务,每个环节都将催生新的就业岗位与市场空间,并间接拉动铜、铝等大宗商品需求。据初步测算,此番充电桩建设进一步提速,将拉动充电设施设备制造和建设投资2000亿元以上。

“三年倍增”为业态创新“充电”。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移动的“大型充电宝”。随着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充电桩正从“单向供电设备”升级为“双向能源节点”,既能为车辆充电,也能在用电高峰将动力电池的电能回输电网,成为虚拟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方案》提出,要扩大车网互动试点范围,在价格政策、市场化机制和应用场景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这种协同互动,将为绿电消纳、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新路径,让充电设施成为连接新能源汽车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纽带。此外,海量充放电数据也是富矿,可用于分析用户行为、优化电网调度、服务城市规划,催生新商业模式。

实现“三年倍增”目标,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在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电网扩容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难题?同时,充电站的运营前期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实现盈利?随着超充技术的普及,安全标准和电池寿命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同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挑战都需要我们一一攻克。

充电网络堪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生命线”。随着越来越多的充电站点遍布全国,确保每一台电动汽车都能实现“便捷充电、快速充电、优质充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