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上海市在重大工程项目的推进速度上,某种程度上映射出其整体的营商环境水平。自上海设立市重大办以来,已走过36年的历程。伴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空间资源愈发紧张,项目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同时,生态环保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市重大工程的推进正面临着制度层面的优化和技术攻关的双重挑战。与此同时,涉及的环节和部门也呈现出日益增多之势。

今年,四大加速器持续助力推动我市的重大工程建设。首先,在优化审批流程加速器方面,我们发布了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版,对审批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具体措施包括: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绿地平衡机制,探索用地用林审批的联动机制,同时强化重大工程审批的专人服务、全程帮办和容缺受理制度,以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分期验收工作。这些举措旨在在确保项目合规、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优化征收腾地加速器。针对轨道交通项目容易碰到的前提腾地征收难点,多部门联合出台了新措施,并在轨道交通19号线凉城站、轨道交通20号线广泉路站开展试点,目前两个站点都已经正式启动征收。用好国企动迁工作平台,持续推进重点腾地点位交地,轨道交通澄江路车辆段、18号线二期庙行停车场、21号线一期金桥站、沪渝蓉高铁项目都因此受益。

三是,优化资源要素保障平台。类似铁路、地铁这样的线性工程,沿途可能会占用不少空间资源,也会导致建设效率下降。《上海市市重大工程建设涉及资源要素保障实施办法》的出台,强调了前期设计方案优化,尽可能降低资源占用量,资源要素提前排摸、节约集约、占补闭环,保障一批国铁、市域线、轨道交通的地、水、绿、林等占补。

四是,着力优化涉铁涉电工作平台。考虑到本市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频繁遇到的涉及铁路施工、电力设施配套以及管线迁移等复杂问题,我们已积极引入国家电网、国铁上海局等关键企业,共同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并建立了定期沟通会议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我们已成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问题,例如上海松江站的验收问题、沪苏湖铁路的电力配套设施问题、220KV输变电工程如何安全跨越铁路的难题,以及轨道交通20号线广泉路站涉铁施工的协调问题等。这些成果有效推动了重大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